高一语文必修二:走进新闻与报告文学的世界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9】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早已不仅仅是报纸上的铅字,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我们思考社会、理解时代的重要媒介。而报告文学,则像是用文字雕刻出的真实画卷,将社会的冷暖、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沟通与应用”板块,正是我们打开这扇窗、走进这幅画的起点。
本单元的课文,选取了新闻和报告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人文价值。通过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学会如何阅读新闻、理解报告文学,更能培养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我们先来看两篇现场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新闻作品。它记录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这篇新闻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通过记者现场的观察,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个个场景真实地呈现出来。文中没有宏大的议论,但字里行间却透出一种历史的庄严感。
比如文中写到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缓缓驶离维多利亚港,这个画面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离开,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作者巧妙地将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结合,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时间的长河中,感受到历史的流动。
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传统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它更像是一篇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现场报道。记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亲历那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正是这种朴素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
文中写道:“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因为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悲剧。”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恰恰揭示了奥斯维辛的本质:这里没有新闻,因为悲剧已经成为日常;这里没有新闻,因为人类的良知早已被摧毁。这篇报道让我们意识到,有时候,沉默比呐喊更有力量。
接下来是报告文学《包身工》。这部作品出自我国著名作家夏衍之手,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文章通过详实的调查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中“包身工”这一群体的悲惨命运。
这些年轻女工大多来自农村,被中介骗到工厂后,失去了人身自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的是馊饭,住的是拥挤的工棚,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打骂。作者用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将这些事实一一呈现,既没有夸张,也没有渲染,却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包身工》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更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阅读这篇作品时,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在制度的压迫下变得麻木,又如何在苦难中保留着一丝人性的微光。
比如文中提到一个小女孩因为生病被赶出工厂,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影,这个画面让人久久难忘。
一篇课文是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以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文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也有对当下成就的描述,更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能体会到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文中提到,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航天事业的探索。那时候,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经费,甚至连最基本的资料都十分匮乏。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默默耕耘,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在学习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坚持不懈。
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内容本身,更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首先,要学会分析新闻的结构。一篇完整的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几个部分。标题要简洁有力,导语要概括全文,主体部分则要详细展开,结尾可以总结或提出思考。通过分析这些结构,我们可以更快地抓住新闻的核心信息。
其次,要学会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新闻事实是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是新闻的核心内容;而新闻背景则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而补充的相关信息。比如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关于英国租借香港的历史就是背景信息,它帮助我们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再次,要学会识别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新闻讲求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观点。在一些报道中,记者会通过措辞、选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细节,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新闻内容。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我们要学会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报告文学不同于纯文学,它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现实关怀。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作的?他想表达什么观点?他的立场是否公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写作的角度去欣赏这些文章。比如《包身工》中,作者通过大量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飞向太空的航程》则通过时间线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这些写作手法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进行一些写作练习。比如根据某一则新闻事件,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或者围绕某一社会问题,模仿报告文学的写法,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和写作。这样的练习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更能培养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思考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沟通与应用”板块,是一次思想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成长。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段学习旅程中,收获知识,更收获力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信息地理
- 黄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信息地理
- 郭教员 四川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
- 郑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熊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
- 霍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谢教员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环
- 冯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魏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应用经济学
- 彭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