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习指南:读懂屈原笔下的理想与坚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9】
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很多人会想到唐诗宋词,但若论情感的深沉、语言的瑰丽以及思想的厚重,《离骚》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它不仅是《楚辞》中最长、最著名的一篇,更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对于高中生而言,理解《离骚》不仅有助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理想、人格和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
这篇文章将带你一步步走进《离骚》的世界,从重点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到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全面梳理这篇经典作品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内容帮助你理解其深层含义,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思考与共鸣。
一、为什么要学《离骚》?
在开始具体分析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高中语文要学《离骚》?
有人觉得它难懂,满篇生僻字;有人觉得它遥远,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但其实,《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屈原在诗中反复表达的是对理想的坚持、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对自我品格的坚守。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只要是我内心认定的美好事物,哪怕为此死去多次也不会后悔。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吗?面对压力、误解甚至打击,是否还能坚持初心?
所以,《离骚》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二、重点词语解析:读懂每一句的情感重量
学习《离骚》,首先要掌握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这些词往往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带有比喻或象征意义。下面选取几个典型例子进行讲解:
- 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
“掩涕”就是用手遮住眼泪。一个动作,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他不是小声啜泣,而是“长太息”——深深叹息,再擦去泪水。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已久的痛苦。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这里的“众女”并不是真的指一群女人,而是比喻那些排挤他的小人。“蛾眉”本指美丽的眉毛,在这里象征高尚的品德。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小人嫉妒我有高尚的德行。这是一种典型的比喻手法,用女性之间的嫉妒来影射官场上的倾轧。
- 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诼”是造谣、诽谤的意思。“善淫”不是真的说他行为不检,而是被污蔑为喜欢搞权色交易。这反映出屈原遭受的政治攻击是多么无端和恶毒。
- 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是保持、坚守的意思。“死直”是为正直而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守住自己的清白与原则。这是整首诗精神的核心。
- 退将复修吾初服
“初服”指的是最初穿的衣服,比喻最初的志向。屈原说,即使被贬斥,他也不会放弃初心,反而要回去重新整理自己的理想。这种自我反省和坚定,令人动容。
通过这些词语的学习,你会发现,《离骚》的语言虽然古奥,但每一个词背后都有情感和故事。
三、通假字:古人写字也有“错别字”?
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这个字好像写错了”的情况。其实,很多并不是错别字,而是“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常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
《离骚》中的通假字不少,掌握它们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 错 → 措
“?凉婢囟拇怼敝械摹按怼蓖ā按搿保馑际恰按胧薄U涫撬担罕忱肓朔ㄔ颍谋淞嗽械闹喂铰浴H绻涣私庹庖坏悖苋菀孜蠼獬伞案恼砦蟆保蔷屯耆戳恕
- 郁邑 → 郁悒
“忳郁邑余侘傺兮”中的“邑”通“悒”,表示忧愁苦闷。“忳”和“侘傺”也都是形容心情压抑、失意的状态。这几个词连用,层层递进,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写得淋漓尽致。
- 圜 → 圆
“何方圜之能周兮”意思是:方形和圆形怎么能合在一起?比喻自己和世俗之人无法共处。这里的“圜”就是“圆”的意思。
- 离 → 罹
“进不入以离尤兮”中的“离”通“罹”,是“遭受”的意思。他说自己想为国家效力却不得其门而入,反而遭受责难。
- 章 → 彰
“芳菲菲其弥章”中的“章”通“彰”,意思是更加明显。他说自己的美德就像香气一样,越是压抑,反而越散发出来。
这些通假字看似琐碎,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文言文的真实面貌。掌握了它们,才能真正读懂古人的原意。
四、一词多义:同一个词,不同语境不同意思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字多义”,尤其是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离骚》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1. “长”
- “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长”是副词,意思是“深深地”。
可以想象,这不是轻轻叹一口气,而是发自肺腑的长叹。
- “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是动词,意思是“加长”。
他要把佩带加长,让它更加光彩夺目。这里的“长”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2. “善”
- “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善”是动词,意思是“认为是好的、喜欢的”。
表达的是内心的认同与追求。
- “谣诼谓余以善淫”中的“善”则是“擅长”的意思。
被人诬陷说他擅长做不正当的事。
3. “以为”
- “制芰荷以为衣兮”中的“以为”是“用……来做”的意思。
他用荷花做上衣,用芙蓉做下裳,象征高洁的品格。
- “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以为”则是“把……当作”的意思。
他把修身养性当作日常习惯。
4. “修”
- “余虽好修?皂Z羁兮”中的“修”是“美好”的意思。
指的是美好的品质。
- “退将复修吾初服”中的“修”是“整理、修整”的意思。
就像整理衣服一样,重新整顿自己的志向。
- “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修”又是“美、美好”的意思。
再次强调他对美德的追求。
这些词语的变化告诉我们:理解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必须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五、词类活用:词语的“变身术”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就是名词,动词就是动词。但在文言文中,词语常常会“变身”,比如名词当作动词用,形容词当作使动用法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离骚》中有不少典型的例子:
- 鞿羁:余虽好修?皂Z羁兮
“鞿羁”本是名词,指马缰绳和马笼头,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约束”。诗人说自己虽然爱好美好,但也懂得自我约束。
- 淫:谣诼谓余以善淫
“淫”本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指“淫乱的事”。这是动作名的用法。
- 群:鸷鸟之不群兮
“群”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合群”。猛禽从来就不与凡鸟同群,比喻自己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
- 死: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是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他愿意为了正直而献出生命。
- 屈、抑:屈心而抑志兮
这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他说自己的内心和志向都被迫压抑着。
- 步: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本是名词或动词,这里使动用法,“使……步行”。他让马在长满兰草的水边慢慢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高、长: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这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我的帽子更高”“使我的佩带更长”。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象征人格的升华。
这些词类活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现力,也让诗歌更具节奏感和画面感。
六、古今异义:词语的“时代变迁”
有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完全不同,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误解。
- 浩荡:怨灵修之浩荡
古义是“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是“水势浩大”或“气势宏伟”。屈原是在抱怨君王行事荒唐,而不是赞美他气度不凡。
- 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是“善于投机取巧”,带有贬义;今义是“技艺高超”,是褒义词。他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喜欢耍小聪明,而不是真正做事。
- 改错:?凉婢囟拇
古义是“改变措施”,今义是“改正错误”。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误以为屈原在批评别人改正错误,其实他是批评他们改变了正确的政策。
- 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是“处境困窘”,不一定是经济问题;今义多指“经济困难”。屈原说的是他在政治上走投无路,而不是没钱吃饭。
这些古今异义提醒我们:读古文时,不能用自己的现代经验去套用古代语境。
七、如何记忆这些知识点?
面对这么多词语、用法和规则,很多同学会觉得记不住。其实,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结合情节记忆
把《离骚》当作一个故事来看:屈原原本受重用,后来被小人陷害,君王听信谗言,他感到痛苦、孤独,但始终坚持理想。在这个背景下,每个词语都成了他情感的载体。比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就像是职场中有人因为嫉妒你的能力而背后中伤你,是不是更容易理解?
2. 制作对比表格
把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别列成表格,左边写原文句子,右边写解释,定期复习。
3. 朗读背诵
《离骚》本来就是一首诗,有节奏、有韵律。大声朗读可以帮助你感受语言的美感,也能加深记忆。
4. 用自己的话复述
试着把某一段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讲给别人听。能讲清楚,才说明真正理解了。
八:在《离骚》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学习《离骚》,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它是让我们看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如此热烈地追求理想,如此坚决地守护尊严。他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哪怕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会。
当你在学习中感到疲惫,或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妨读一读《离骚》。也许你会发现,那个在江边徘徊的身影,其实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内心的信念。而《离骚》,正是一把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刘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 毕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