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谈心开始:如何让八年级英语教学真正“活”起来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9】
刚接手两个八年级班级的英语课,不到一个月,我就开始失眠了。
不是因为课多,也不是因为备课累,而是因为我在课堂上看到的那些眼神——有的茫然,有的躲闪,有的干脆写满了“我不想听”。我原以为只要我讲得够清楚、够系统,学生自然就能学会。可现实是,单词拼错了,句子读不顺,作文写不出来,连最基础的字母书写都歪歪扭扭,像刚学写字的小学生。
我急了。第一周,我布置了“每天抄写单词十遍”的任务,想着总能练出点效果。结果呢?一周后收上来的作业,字迹不但没变好,反而更潦草了。有个学生甚至在作业本上画了个哭脸,旁边写着:“老师,我手都写酸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一次值班夜的谈话,改变了整个课堂
那天晚上我值班,教室里只剩下几个男生在写作业。他们平时上课最爱插话,作业也常常不交。我走过去,没提作业,也没说纪律,只是坐下来问:“你们小时候学写字,老师是怎么教的?”
他们愣了一下,其中一个说:“就是让我们一遍遍抄啊。”
另一个笑了:“我抄多了就画小人儿,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
我点点头,没批评,反而给他们讲了个故事。我说我小时候也讨厌抄写,觉得没意思。后来有一次,老师让我在黑板上写一句话,写完后她当着全班表扬我“这个‘g’写得真漂亮,像个小蜗牛”。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每个字母的形状。
然后,我拿出一张纸,一笔一划地把26个英文字母重新写了一遍。不是印刷体,不是花体,就是最标准的手写体,每一个弧度、每一个收笔都放慢动作。我边写边说:“你们看,这个‘a’不是一横一竖,它像一个小面包,上面有个小帽子。”
那几个男生居然安静地看了全程。有个孩子甚至拿笔跟着描了一遍。
第二天,奇迹发生了。那几个“问题学生”的作业本上,字迹工整得让我差点以为是家长代写的。更让我意外的是,他们在课堂上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不是为了表现,而是真的在思考。
我突然明白:原来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没人告诉他们——学习可以是一件有温度的事。
书写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建立与文字的连接
我们总以为书写训练就是“抄十遍”“写五遍”,仿佛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牢。但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抄写对长期记忆的帮助极其有限,尤其是当学习者内心充满抵触时,这种练习只会加深对学习的厌恶。
真正有效的书写训练,是让学生“看见”字母,而不仅仅是“写出”字母。
比如,字母“g”的尾部为什么要向下延伸?因为它在单词中常常和“y”“p”这些带下延的字母搭配,整体排版才协调。再比如,“a”和“d”的区别,不只是一个圆一个竖,而是“a”的肚子要鼓一点,而“d”的竖要直一点。
我把这些细节画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出关键笔画。然后让学生互相当“小老师”,一个人写,另一个人点评:“你这个‘e’的开口太小了,像没吃饱。”“你这个‘r’站得真直,像个小士兵。”
笑声中,他们的字迹真的开始变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愿意修改自己的作业了。以前交上去的本子,红笔一勾,他们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现在他们会主动拿回来,说:“老师,我再写一遍,这次一定写好。”
朗读不是“念出来”,而是让声音唤醒语感
另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是朗读。课堂上请学生读课文,声音小得像蚊子哼,节奏乱得像踩了香蕉皮。我一开始以为是害羞,后来才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读。
英语不是中文。中文是字本位,一个字一个音;英语是音节本位,讲究连读、弱读、重音。
比如“It’s time to go to school”这句话,如果逐字读,就会变成生硬的“it's time to go to school”,但自然的读法其实是 /ts tam t ɡ t skul/,其中“to”在中间两次都被弱读成/t/。
这些规则,光靠老师讲一遍是没用的。学生必须通过大量模仿和练习,才能形成语感。
于是我改变了做法。不再在课堂上随机点名朗读,而是提前一天布置任务:每个小组由组长带领,用手机录一段课文朗读,要求有背景音乐、有角色分工,甚至可以加点音效。第二天上课前播放,全班打分。
有个小组把《The Lion and the Mouse》读成了广播剧,一个学生配狮子低沉的声音,另一个用尖细的声音演小老鼠,还加了森林的鸟叫声。全班笑得前仰后合,但那篇课文的所有生词,他们全都记住了。
从那以后,我发现学生开始主动模仿英文动画里的语调了。有次课间,我听见一个平时最沉默的女生在走廊上小声念:“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park...” 她不是在背书,她是在“演”对话。
这就是语感的开始。
理解不是“听懂了”,而是“说出来”“写出来”
Module 2讲现在完成时,我以为讲得很清楚:“have/has + 过去分词”,表示“已经做了某事”。学生点头如捣蒜,练习题也做得不错。可到了Module 3,一涉及“since”和“for”的区别,全班又懵了。
我这才意识到:听懂不等于掌握,口头回答正确也不等于真正理解。
语言的掌握,必须经过“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过程。而我之前只完成了第一步。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节奏。每讲一个语法点,不再急于做题,而是先让学生用这个结构造句。但不是随便造,而是要有真实情境。
比如学现在完成时,我问:“你这辈子做过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学生答:“I have jumped from a diving board.”
“你什么时候跳的?”
“Last summer.”
“那你现在还保持这个记录吗?”
“是的,我还记得那一刻。”
就这样,一个句子被反复使用、修正、扩展。他们不是在背规则,而是在用规则表达自己的经历。
然后,我让他们把说得最好的那个句子工整地抄在“我的英语成长日记”本上。每周交一次,我不打分,只写评语:“这个句子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跳水的经历。”“你的勇敢真让我佩服。”
慢慢地,他们的作文里开始自然地出现“have been to”“has just finished”这样的结构,不再是为了凑语法点,而是因为“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方式”。
教学不是“我要你学”,而是“我们一起走”
回顾这一个月的挣扎与调整,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学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旅程。
我们常常把学生当成“空瓶子”,以为只要不断灌知识就能装满。但学生不是容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情绪,有偏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那个曾经在作业本上画哭脸的学生,现在每天主动交作业,还用荧光笔标出自己写得最好的单词。他说:“老师,我觉得我的字越来越像你写的了。”
那一刻,我眼眶有点热。
教育不是一场速成的竞赛,而是一次缓慢的唤醒。当我们放下“必须立刻见效”的执念,愿意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愿意从一个字母、一个音调、一个句子开始重建他们的信心,改变才会真正发生。
我不再追求“所有学生都考高分”,而是希望他们中至少有人能在某一天突然说:“老师,我今天读英文的时候,突然觉得它好像在唱歌。”
如果那一天到来,我知道,这门课,就没白教。
给家长和老师的几点建议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看到孩子英语成绩不理想,先别急着报班或加作业。试着问问:
- 他/她喜欢现在的英语老师吗?
- 上课有没有被点名朗读过?感觉怎么样?
- 有没有哪次作业被老师认真点评过?
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往往比分数更能反映学习的真实状态。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不妨试试:
1. 每天花五分钟,只做一件事:比如专门练一个字母的书写,或一句课文的连读。少即是多。
2. 让学生的声音被听见:录音、表演、小组展示,都是输出的方式。
3. 从“错误”中找亮点:一个拼错的单词,可能藏着一个有趣的联想;一句语法不对的句子,可能表达了一个真实的想法。
4. 写一句温暖的评语:不一定是“你真棒”,可以是“这个想法很特别”“我喜欢你用这个词”。
分享一个我最近学到的教学口诀:
> 字要一笔一划写,
> 话要一句一句读,
> 句要一件一件说,
> 心要一点一点暖。
教育没有捷径,但每一步,都算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石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学
- 马教员 云南财经大学 越南语
- 李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电气工程
- 宋老师 中学一级教师 电气工程
- 陈教员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小学教育
- 任教员 暨南大学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 张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 仁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 颜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