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核心素养时代,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从“刷题机器”到自主成长者的蜕变之路

核心素养时代,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从“刷题机器”到自主成长者的蜕变之路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7-30
核心素养时代,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从“刷题机器”到自主成长者的蜕变之路

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让人揪心的对话:一位初三家长焦虑地晒出孩子的时间表——早上6点到晚上11点,17个小时被切割成45分钟一节的“刷题单元”,连吃饭都要掐着秒表。这场景像极了工业流水线,而我们的孩子,正在成为被精确计算的“学习机器人”。

这让我想起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的振聋发聩之问:“当知识变成考试工具,当分数成为唯一标尺,我们是否在批量生产会解题的‘书橱’,而扼杀了会思考的‘人’?”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深知这种焦虑的根源——在学历内卷的时代,我们既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又担心他们失去奔跑的能力。

今天,我想和各位家长聊聊:在“双减”政策落地、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热词的当下,我们究竟该怎样帮助孩子完成从“被动刷题”到“主动成长”的蜕变?这不仅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命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破除“唯分数论”迷思:核心素养才是孩子的终身铠甲

去年高考结束后,某重点中学做过一项追踪调查:那些考上清北的学霸们,在高中阶段有个共同特质——76%的学生有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62%的学生坚持跨学科阅读,89%的学生参与过社区服务或科研项目。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真相: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某次考试的分数,而是根植于心的核心素养。

那么,家长该重点培育哪些核心素养?

1. 自主学习力:就像给手机安装“终身升级系统”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追踪研究表明,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在大学阶段的GPA比同龄人高出23%,职场晋升速度快40%。家长可以从这三个维度着手:

- 目标管理:和孩子一起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周计划(注意!不是家长单方面制定)

- 时间银行:把作业时间折算成“积分”,完成得好可兑换周末自由活动时间

- 错题博物馆:准备彩色活页本,用红笔标注“经典错误”,蓝笔记录“突破方法”

2. 批判性思维:让孩子学会对标准答案说“不”

有个有趣的实验:给两组孩子看同一道数学题,A组直接给答案,B组引导他们思考“这个解法有没有漏洞”。三个月后,B组孩子的解题正确率反而比A组高15%。家庭中可以这样做:

- 玩“辩论擂台”:就某个社会热点(如“该不该禁止电子游戏”)展开家庭辩论

- 制作“思维陷阱卡”:收集生活中的逻辑谬误案例(如广告中的偷换概念)

3. 文化理解力:在厨房里也能上语文课

记得儿子三年级时,我们玩“食材成语接龙”:切黄瓜时说“瓜熟蒂落”,煮汤圆时讲“外圆内方”。这种浸润式学习,比死记硬背成语词典有效三倍。家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逛超市认商标学识字,看春晚品传统文化,连排队做核酸都能聊社会治理。

二、家庭场景化学习:把客厅变成“核心素养孵化器”

很多家长觉得培养核心素养是学校的事,其实家庭才是最佳的“第二课堂”。这里分享三个实战经验:

场景1:晚餐桌上的“思维健身房”

每天花15分钟玩“问题接龙”:

- “如果动物会开会,谁会当班长?”(培养想象力)

- “超市为什么把口香糖放在收银台?”(训练观察力)

- “如果你是校长,怎么减少校园浪费?”(提升解决力)

场景2:周末的“城市探索计划”

与其送孩子去补习班,不如带他们:

- 坐公交车观察乘客表情,写“微表情日记”

- 参观污水处理厂,画“一滴水的旅行”流程图

- 采访三位不同职业的人,制作“人生AB面”报告

场景3:建立“家庭项目制”

去年我们全家做了“旧衣改造计划”:

1. 数学:测量尺寸计算布料用量

2. 美术:设计改造方案

3. 劳动:动手缝制

4. 写作:记录过程与反思

这个跨学科项目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避开三大雷区:别让“爱”变成“伤害”

在实践过程中,家长要警惕这些误区:

雷区1:用“快乐教育”掩盖不作为

“双减”不是不学习,而是更科学地学习。有家长把“减负”等同于“放养”,结果孩子沉迷短视频。真正的减负是:把机械抄写变成思维导图,把题海战术变成错题精练。

雷区2:用“物质奖励”替代内驱力

“考进前十就奖励switch”短期有效,但会扼杀内在动机。可以试试“成就存折”:每完成一个挑战积累积分,兑换的是“和爸爸单独约会”“决定周末菜单”等精神奖励。

雷区3:用“成人思维”替代儿童视角

有次我逼女儿读《史记》,她抱怨“看不懂”。后来改用“故事接龙”方式:我讲项羽破釜沉舟,她编项羽当游戏主播的现代版,突然就理解了“背水一战”的智慧。

四、给家长的“能力升级包”:三套实用工具

工具1:学习风格自测表

通过观察孩子写作业时的表现,判断他是:

- 视觉型(喜欢用彩笔标注)

- 听觉型(爱听有声书)

- 动觉型(边走边背效率高)

针对性调整辅导方式,效率提升50%以上。

工具2:五维成长档案

用手机建立电子相册,分门别类记录:

- 认知发展(错题本、思维导图)

- 社交能力(同学合影、活动照片)

- 情绪管理(心情日记片段)

- 兴趣探索(绘画作品、实验记录)

- 身体成长(体检数据、运动视频)

工具3:家庭反思会

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全家开“成长复盘会”:

1. 每个成员分享本月三个“小成就”

2. 用“三明治法”提建议:表扬-建议-鼓励

3. 共同制定下月“微行动计划”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更是共同成长的修行

记得儿子小升初那年,我曾焦虑得整夜失眠。直到有天看到他给流浪猫搭雨棚,认真计算木板角度防止积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核心素养不是考卷上的分数,而是孩子眼中闪烁的光,是解决问题时的从容,是对世界永葆好奇的心。

作为家长,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但完全可以在家庭中营造“核心素养小气候”。当我们把目光从分数移向成长,从焦虑转向陪伴,就会惊喜地发现:那个曾经只会刷题的孩子,正在悄然长成参天大树——根扎得深,叶自然茂。

和大家共勉教育家怀特海的话:“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那盏不耀眼却温暖的灯。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唐教员 中国音乐学院 二胡
  2. 王教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资源与环境
  3. 王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碳储科学与工程
  4. 陈教员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
  5. 乔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
  6. 周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是第二学位)
  7. 马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经济
  8. 杨教员 华南理工大学 生物科学类
  9. 陆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10. 王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