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当瀑布开始“死亡”:一堂语文课如何唤醒孩子的环保意识

当瀑布开始“死亡”:一堂语文课如何唤醒孩子的环保意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7
当瀑布开始“死亡”:一堂语文课如何唤醒孩子的环保意识

> 不是干涸,不是断流,而是人们站在它面前,看着它呼吸微弱,却迟迟没有行动。

>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塞特凯达斯瀑布,曾是南美洲最雄伟的瀑布之一,如今只剩下裸露的岩石和沉默的河床。

最近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讲的正是这篇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文章。没有炫目的PPT,没有热闹的游戏环节,老师只是带着孩子们一遍遍读、一句句品、一段段想。可正是这堂“安静”的课,让我坐在后排听得心头一紧,甚至有些坐不住。

这节课讲的不只是语文,更像是一次心灵的震动。

一、文字不是死的,它是会呼吸的

很多语文课,习惯把文章拆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修辞手法”三大件。读一遍,划重点,背答案,完事。但这一节课不一样。

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总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是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觉得这段话里,哪个词最让你心里一沉?”

一个孩子举手说:“‘奄奄一息’。”

老师点点头,接着问:“如果这个瀑布真的是一个老人,他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教室一下子安静了。有孩子低声说:“他可能躺在那里,喘得很费力,眼睛闭着,但手还在微微动。”另一个孩子补充:“他的皮肤是干的,像石头一样裂开。”

你看,文字活了。

这不是老师灌输的,是孩子自己从“奄奄一息”这个词里长出来的想象。他们开始把瀑布当成一个生命来看待——会痛,会累,会绝望。而这种共情,正是语文最珍贵的部分。

文章里写:“它在群山之中咆哮,在阳光下闪耀银光,水雾升腾,仿佛天地之间的一道呼吸。”这是它曾经的样子。而今天呢?“岩石裸露,河床龟裂,像一张干裂的嘴。”

老师没有解释“对比手法”,只是让学生把这两段话并排读了一遍。一个孩子读完后说:“我觉得心里空了一块。”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它不靠说教,而是让你自己看见、听见、感受到。

二、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这节课最打动我的,是“读”的方式。

不是齐读一遍就过,而是反复读,换着法儿读。

老师先让学生默读,圈出描写瀑布变化的句子。然后分组读——一组读“昔日的瀑布”,一组读“今日的瀑布”。声音一高一低,一热烈一低沉,像两股气流在教室里碰撞。

接着是分角色读。一个孩子扮演记者,采访“游客”:“你第一次看到这个瀑布是什么感觉?”另一个孩子回答:“我小时候来过,水声大得说话都听不见,现在……站在这儿,连风都是静的。”

最让我意外的是,老师让学生对着照片读。

她投影出两张图:一张是塞特凯达斯瀑布鼎盛时期的航拍,水幕如银河倾泻;另一张是几年后,河床干涸,岩石焦黑。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朗读文中的句子。

有个孩子读到“它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时,声音突然低了下去,几乎像在自言自语。那一刻,全班都安静了。

你知道吗?很多孩子其实并不缺少理解力,他们缺的是进入文字的情境。而“读”,就是那扇门。不是快读、跳读、应付式地读,而是带着心去读,让文字在你嘴里、耳朵里、心里走一遍。

这节课让我明白:语文课的“扎实”,不是讲得多,而是让孩子真正地读进去。

三、写作,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话

课上到后半段,老师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如果你站在枯竭的瀑布前,你想说什么?请写一段话。”

没有题目,没有字数要求,也没有“必须写环保”的暗示。只是说:“写下你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交上来的文字,让我读得有点想哭。

一个孩子写:“瀑布,对不起。我们用了你那么多水,建了那么多电站,却忘了你也需要活着。”

另一个孩子写:“我爸爸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我们又不靠它发电了。可我觉得,它不该被这样对待。它曾经那么美。”

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幅小画:瀑布变成了一只闭上的眼睛,下面写着:“它睡着了,但我们不能再假装看不见。”

这些话,不是从范文里抄的,也不是老师教的“标准答案”。它们是从孩子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因为他们真的感受到了。

语文训练,从来不该是“造句”“仿写”“背模板”。真正的语言训练,是当你被触动时,有能力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

而这节课,做到了。

四、语文课,可以是一次“心灵的预演”

这节课最特别的地方,是老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环节。

她问:“如果你是巴西总统,要在这个瀑布的‘葬礼’上发言,你会说什么?”

孩子们开始思考。有人写:“今天,我们不是在哀悼一条河,而是在反思我们自己。”

有人写:“我们曾以为自然无穷无尽,现在才知道,它也会累,也会死。”

老师没有评判谁写得好,而是说:“你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提醒。”

你知道吗?这种“假如我是……”的练习,其实是在帮孩子练习责任感。

他们不是决策者,但通过写作和表达,他们提前经历了一次“选择”:当面对环境破坏时,我该如何回应?我是否愿意站出来说话?

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情感的预演。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我们在模拟生活。而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模拟一种更有担当的成年人角色。

这种体验,远比“背下环保口号”来得深刻。

五、留白,是语文最美的部分

课后,老师提了两个问题,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第一个:“如果瀑布能说话,它会对人类说什么?”

第二个:“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只是为了考试吗?”

这两个问题,像两颗石子,投进了孩子心里的湖。

有老师可能会觉得,课堂要“完整”,要有结论,要有升华。但我觉得,留白才是语文的最高境界。

就像一幅水墨画,最动人的不是墨迹,而是那片空白。它让人想,让人问,让人夜深人静时还惦记着。

这篇文章讲的是瀑布的消亡,但这节课讲的是人的觉醒。

当孩子开始为一条河的死亡感到难过时,教育就已经发生了。

六、语文,本来就应该“没用”一点

现在太多“有用”的课了:教你怎么答题,怎么拿分,怎么在考试中胜出。但这节课“没用”。

它不教你怎么写满分作文,不总结“环保类文章三大模板”,也不告诉你“这段用了拟人和对比”。

它只是带着孩子,认真地看一段文字,认真地读一段话,认真地想一个问题。

可正是这种“没用”,才最有用。

语文的本质,不是工具,而是对世界的感知力。

你能不能从“河水干涸”四个字里,看到一片焦渴的土地?

你能不能从“人们沉默地站着”这句话里,听出一种羞愧?

你能不能从“瀑布像老人”这个比喻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这些能力,不会直接提高你的考试分数,但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敏感、更有温度的人。

而一个对世界有感觉的人,才可能真正去爱护它。

七、教育,是种下一粒种子

塞特凯达斯瀑布最终没能复活。它成了一个警示,一个纪念碑。

但这节课的意义,不在于让孩子记住这个瀑布的名字,而在于让他们明白:有些失去,是不可逆的。

就像老师最后说的:“我们今天读的,是一篇课文。但现实中,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只是下一个,可能不是瀑布,而是森林,是冰川,是某一片你从未去过却本该存在的海。”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收拾书包,有的还在讨论刚才写的句子。一个男孩走到老师面前,小声问:“老师,我们能做点什么吗?”

老师没说“好好学习就是最大的贡献”,也没说“你还小,管不了这些”。她只是反问:“你觉得呢?”

男孩想了想,说:“至少,我们可以不浪费水。”

老师笑了:“那,就从今天开始。”

这堂课没有惊天动地的设计,没有高科技的辅助,甚至没有一句口号式的总结。但它让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让人心里长出一点东西。

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一种在意。

在意一条河的生死,

在意一片森林的呼吸,

在意这个星球上,那些不会说话的生命。

语文课可以很安静,但它的回响,可以很远。

如果你也听过这样一节课,

你会明白:

原来教孩子读一篇文章,

也可以是在教他们如何好好地爱这个世界。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