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徐静蕾朗读听哭董卿:这两个字,是孩子最缺少的教育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父母宝典

徐静蕾朗读听哭董卿:这两个字,是孩子最缺少的教育

更新时间:2019-02-20

“妈妈,死是什么?”

前段时间,徐静蕾上了《朗读者》,和董卿讲起奶奶的故事。从来不曾在节目中落泪的她,一度情绪失控。


这个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的人,一直非常依赖长辈。奶奶离世,是她成年世界里最大的打击。


徐静蕾哽咽地说:“我就觉得我的童年就在她去世那天就结束了。”




她开始雪藏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不拍电影、不露面、不社交,状态糟糕到极点。甚至,连亲弟弟的婚礼也拒绝参加。花了很多时间,来治愈亲人逝去的伤。




最终在节目中,她念了一段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几度声音嘶哑,也让一旁的董卿为之落泪。




这篇文里讲了一个奶奶,在教孩子关于“死亡”的故事:


你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小小的史铁生说,那是世界给他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第二次,奶奶告诉他: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了一个星星。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徐静蕾在最后,像在安慰大家,也像是在安慰自己,轻轻地念着:


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是一只含泪的烛光。


当时在电视机前的我,如鲠在喉,庆幸着身边的至亲都依然健康。没想到今年十月,我也经历了亲人逝世:孩子的爷爷去世了。


都说孩子是最敏感的,三岁的儿子感受到了我情绪的低落,盯着我红红的眼眶不到三秒,他忽然说:“妈妈我好伤心。”下一秒,眼睛里就蓄满了泪水。


我安慰他:“妈妈只是因为爷爷去世了,心里觉得难过。”


“去世就是死么? ”我点了点头。


他又继续问我:“妈妈,什么是死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呢?是搪塞么?是打擦边球么?还是编个理由就糊弄过去呢?


汉文化里,一直对死亡讳莫如深。我们的教育里,也缺少死亡这一课。


可是让孩子理解死亡,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理解人世间的爱。


白岩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次爱的教育!


在欧美国家,死亡教育已经普及了近百年。甚至,还是美国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在美国纽约信息平台,有一个六岁孩子成成的妈妈,分享了她在美国遇到的“生死教育”,让我大开眼界。


开学第一周,她和孩子第一次上生死教育课。老师从美人鱼的死引入,同学们提问都很踊跃:


美人鱼是不是死了?

美人鱼还能活过来么?

每个人是不是都会死?


每个问题,老师也都一一正面回答了。第一次上课的成成,也举手问:“我的妈妈会不会死呢?”


当得到肯定的答复时,成成情绪激动起来:“我不要妈妈死!"


老师把成成叫上讲台,用童话故事安抚了他:


童话故事虽然很美好,但是故事里的人都会死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是会死的。

但是我们和爸爸妈妈美好的回忆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宝贵时光。


还有一节课,是在殡仪馆举行的,妈妈和成成一起体验了“生离死别”。


当时,每一个大人都需要躺进棺材中,模拟一次死亡。当妈妈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躺进棺材,成成大哭起来:“妈妈,你不能丢下我啊”,关上棺材门后更是嚎啕不止。


十分钟以后,棺材门终于被打开了,妈妈感觉像重生了一样。短短十分钟,让她意识到,什么才是最宝贵的。孩子也飞奔向她,紧紧拥抱着,像是重获至宝。


经历过这一个阶段,成成好像突然长大了,对“死亡”更加淡定了,提到死亡不会再有过激情绪了,也更加经常地表达对妈妈的爱。


孩子妈妈说:“经过死亡教育的成成,心里明白:哪怕妈妈有一天会离去,也是带着爱离去的,我们在一起的所有快乐的时光是不会改变的。”


她的分享让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里,那句使我当场泪奔的台词:“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遗忘。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因为人会死两次,一次是他的肉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时候,而另一次则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他时。

只要有人记得他,他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孩子害怕死亡,害怕亲人会完全的消失,这样的恐惧可以被代替,那就是——爱和铭记。活着人,记住已经死去的亲人,让他们在我们的记忆里一直鲜活着。


更重要的是,死亡教育,并非专门谈论死亡的现象。而是我们能不能更加注重生命中的小事--陪伴和珍惜。


当周边的人突然去世,我们教给孩子的不仅是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也该教会孩子如何从容地面对人生的离别和悲剧,如何更为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向死亡学习,孩子能获得生的力量,也能重获爱的力量。




死亡教育的核心,是对生命的敬畏!


朋友燕子和我说:“孩子的爷爷去世了,孩子爷爷去世前,我正带孩子在外面上课。电话说老人不行了,我和老公马上就赶过去了。”


我问她:“那孩子呢?”


她说:“因为害怕孩子产生心理恐惧。所以放弃带孩子见爷爷的最后一面,把他寄放在朋友家里。甚至连爷爷的葬礼,也没有让孩子参加。”


说实话,我理解她的做法,却为她这样的做法惋惜。


死亡,一直是我们所刻意回避的话题,感觉谈“死亡“是件不吉利的事。但正是亲历了这个问题,才让我突然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新闻,西安有一个4岁女孩,拿起剪刀对着自己的肚子,向自己的爸爸扬言要自杀。当时,震惊了不少网友。



起因仅仅是因为妈妈想要带着女孩去洗澡,可是她死活不愿意,竟然就跑到客厅,拿起平常做手工的剪刀,对着肚子喊:“你们都不爱我了,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


这个举动,把夫妻两吓得不轻。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可他们想不通:“从小生活在快乐家庭里的女儿,怎么会学会自杀了?”


4岁的小女孩把自杀当玩笑一样,把生命当成微不足道的事,这暴露的正是缺乏死亡教育的后果呀。


没有死亡教育的她不懂,死亡真的会永远带走一个人。


她不懂,死亡会带来至亲的伤心。她也不懂,每一个生命从诞生之初,就多么的可贵。


多年研究幼儿“死亡教育”的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曾说过:


儿童一般从4岁开始就会初步有死亡的意识,如果无法对死亡产生正确的认知,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对他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还不够成熟,他们应该接触安徒生童话、熊大和熊二、小猪佩奇和玩具,死亡对他们可能过于沉重。可是,没有对死亡的正确认知,就没有对生命真正的敬畏。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已经居世界第一了。


任何一个孩子的悲剧,都是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所以,让他们学会正视死亡、了解死亡,大概是我们一生的责任。


让我们和孩子谈论死亡,好像并不简单。但是坦诚地、开放地讨论它,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要好得多。


懂得死亡的无情,才懂得生命的意义。





父母要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我们没有欧美成熟的死亡教育体系,但是我也摸索了几个小方法:


1、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


当亲人离去时,不要害怕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你越是顾其左右而言他,越让孩子认为:死亡,真是太可怕了,因为连妈妈都会害怕。


你回答孩子死亡问题的态度,决定了他是否能正确地面对死亡。所以我们要先学会正视死亡,它是生命的必经之路。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回答。


2、用体验的方法,温和地告诉他


我们可以给孩子看枯萎的树枝和花朵,告诉孩子这是生命已经逝去了。提前体验死亡现象,可以打消孩子对死亡的猜测和恐惧。


生活中,如果遇到家里的小动物死了,可以和孩子一起怀念相处的时光,举行一个小葬礼,培养孩子感恩和面对死亡的仪式感。


如果家人不幸去世,带孩子参加追悼会,越是正视“死亡”给孩子带来的哀伤,越能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3、借助绘本,帮孩子了解死亡


太过于直接跟孩子谈生死,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我们不妨带孩子看看绘本,让他慢慢理解生死的意义。


以前我也很怕提到死,直到陪孩子看了一本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碰到了真爱白猫,宁愿放弃生命。


它告诉我和孩子:“人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活得有意义,就是值得的,谁都难免有一死。


绘本《小伤疤》是另一种视角:大人们的伤心,其实需要孩子来安慰。




孩子会知道:“原来小小的我,也可以安慰大人,”如果我们一直为逝去的亲人难过,会错过更美好的生活。因为生命本就是循环不断、生生不息的过程。


这些耳濡目染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明白:正是因为有死亡,生命才显得更加珍贵。死亡并不可怕,因为爱是温暖的。


说到最后,其实文章开头的问题,我并没有回答。


当时,三岁的孩子问我:“什么是死?”


我沉思了一下,把他抱到了腿上说:


死亡代表一个人没有任何感受,他不会觉得饿了、渴了、怕了。不过,也代表着我们看不到他了。可是对他们的记忆,会一直存在我们的心里和脑袋里。

所以,爷爷虽然不在了,但是还会一直住在我们的心里。只要你记得他,他就永远不会离开。


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将他抱得更紧了,眼泪不停地在眼眶打转。


我相信,这颗生死教育的种子,会静静地播种在他的心里,未来会开出更加灿烂的生命之花。

相关文章
  1. 孩子“斗妈”拷问中国式家庭教育
  2. 美国教育专家评价中国教育:你真的懂孩子吗?
  3. 美国教师给中国家长的十条教育孩子建议
  4. 外国人教育孩子和中国人教育孩子
  5. 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6. 家长要避免最易毁掉孩子的中国式教育误区
最新文章
  1. 中考物理必须要记的50个知识要点!赶紧做记录!
  2.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篇
  3. 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有哪些?
  4. 点击破百万!中考语文9个万能答题公式!
  5. 人教版高一年级政治知识点总结
  6. 初中孩子厌学?先别再怪孩子不上进
  7. 语文学习总结作文篇
  8. 初中生数学基础差?这5个方法真能提分
  9.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0. 语文期中复习,学生说的这三招最管用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