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初中孩子厌学?先别再怪孩子不上进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心理教育

初中孩子厌学?先别再怪孩子不上进

更新时间:2025-10-12

最近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她说孩子上初二,以前成绩中等,性格也开朗,可这学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作业拖到半夜,考试能躲就躲,一提上学就烦躁,甚至说“不想读了”。她又急又气,骂也骂了,道理也讲了,补习班也报了,可孩子反而更抵触。她问:“孩子是不是变懒了?是不是被手机害了?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初中阶段,厌学情绪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心理感冒”,悄悄蔓延在很多家庭中。它不是孩子突然“变坏”或“堕落”,而是一种信号——一种在提醒我们: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某种挣扎。

我们常常把厌学看作态度问题,觉得孩子“不努力”“不懂事”。但事实是,厌学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往往藏着被忽视的情绪、被误解的需求,以及一段正在断裂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家孩子也开始抗拒学习,别急着批评,也别忙着报班。先停下来,听听孩子没说出口的话。

一、厌学不是“懒”,而是“累”

很多人以为,厌学是因为孩子贪玩、怕吃苦。但真正深入了解那些陷入厌学状态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往往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动了”。

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它要求持续专注、延迟满足、面对失败。对一个心理资源本就不够充沛的初中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消耗。当这种消耗长期得不到补偿,孩子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逃避。

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本能反应。就像身体受伤会自动缩回手一样,心理受创也会自动关闭学习通道。这时候,孩子表现出的“懒”“拖”“烦”,其实是内心在喊:“我撑不住了。”

所以,当孩子说“不想上学”,他可能真正想说的是:“我好累,没人看见。”

二、父母的期待,有时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家长说:“我为孩子付出这么多,他怎么就不争气?”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所谓的“付出”,是不是也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个初三男孩跟我说:“我妈每天问我‘今天有没有进步’,我说有,她就问‘进步多少分’;我说没,她就开始叹气。后来我干脆说‘还行’,她又说‘还行就是不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看,这不是爱吗?当然是。可当爱变成一种必须回报的期待,它就变了味。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支持,而是一种“你必须达到我标准”的压力。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感勒索”——用爱的名义让孩子内疚,逼他服从。比如:“我们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就这样回报我们?”“你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这辈子就完了。”这些话听起来是激励,实则是在摧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他就会放弃。不是因为不想好,而是因为“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所以,面对厌学的孩子,父母的第一步不是加压,而是减负。接受孩子现在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不如你所愿。这不是放弃,而是尊重。只有在被接纳的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重新积蓄力量。

三、畏难情绪,是学习路上最常见的“绊脚石”

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怕学。一翻开书就紧张,一做题就焦虑,一考试就发抖。这种情绪,我们称之为“畏难情绪”。

它像一层无形的膜,把孩子和知识隔开。你推他往前,他越退后;你越强调重要,他越逃避。

为什么会有畏难情绪?因为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学习=失败=批评。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在“挑错”环境中长大,他的大脑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学习=危险。每次拿起书本,潜意识就在预警:“小心,又要被骂了。”

要打破这种循环,关键不是讲道理,而是重建体验。

我认识一位语文老师,她班上有个学生作文从来不及格。她没批评,也没让他重写十遍,而是每次只挑出一句话:“这句话写得真生动。”然后让全班读一读。慢慢地,孩子开始愿意写更多句子,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句会被肯定。

这就是正向反馈的力量。不要等孩子完美了才表扬,而要在过程中看见他的努力。哪怕只是按时交了作业,哪怕只是多读了一段课文,都值得被看见。

小步前进,比一步登天更有效。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当孩子一次次体验到“我能行”,畏难情绪自然会消退。

四、孩子问“学这些有什么用”,别急着反驳

“学数学有什么用?买菜又不用解方程。”

“背古文干嘛?以后又不当作家。”

“英语都全球化了,AI翻译这么强,还用学?”

这些话,很多家长一听就炸:“你怎么这么短视!不学习你将来喝西北风?”

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问“有什么用”,其实是在寻找意义感。

人只有在觉得一件事有意义时,才会愿意投入。而成年人常说的“为了将来”“为了高考”,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太遥远、太抽象。

他需要的是:这件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有个爸爸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他儿子觉得物理没用,他就带孩子修自行车。修到链条打滑时,他问:“你知道为什么链条会松吗?”孩子摇头。爸爸说:“这就是摩擦力的问题。我们学的物理,其实就是解释生活中这些现象的。”

那一刻,孩子眼睛亮了。

学习的意义,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发现。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而不是用“必须学”来压制他的疑问。

当孩子发现,学英语能看懂动漫原声,学数学能算清零花钱,学历史能看懂影视剧背后的真相,他的学习动力才会真正被点燃。

五、目标太远,就像灯塔在雾里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定宏大目标:“你要考上重点高中”“将来要上985”。可这些目标对孩子来说,就像雾里的灯塔——看得见,摸不着。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动机系统更擅长响应短期、具体的目标。比如:“这周把数学错题整理完”“每天背10个单词”“下次月考比这次多对5道选择题”。

这些小目标有三个好处:

一是清晰,孩子知道该做什么;

二是可达成,容易获得成就感;

三是可追踪,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成就感是学习的“燃料”。每一次小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孩子注入一点信心。这种信心积累多了,就会变成持续行动的动力。

相反,如果目标太远太大,孩子会觉得“反正也达不到”,干脆摆烂。

所以,与其天天念叨“你要考好大学”,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下周计划”。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台阶,让他踩着上去,而不是望着发愁。

六、重建关系,比补课更重要

我想说一点很多人忽略的事:当孩子厌学时,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补习老师,而是父母的理解。

很多家庭在孩子成绩下滑后,第一反应是找老师、报班、换学校。可他们忘了,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才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者”。

有一个女孩,初二开始厌学,逃课、顶撞老师。父母带她看心理医生,才发现她长期被同学排挤,而老师也不够关注她。她不是不想学,而是“在学校没有归属感”。

后来,妈妈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天接她放学,路上不问成绩,只聊她开心的事。爸爸周末带她去爬山、做手工。半年后,她主动说:“我想试试回到课堂。”

你看,改变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关系的修复。

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支持,他的心理能量就会慢慢恢复。而学习,不过是这种能量的自然延伸。

厌学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它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有些东西需要调整了。

可能是期望值,可能是沟通方式,可能是目标设定,也可能是亲子关系。

解决厌学,没有速效药。它需要耐心,需要理解,需要一点点重建孩子的信心和动力。

如果你家孩子正在经历这个阶段,请记住:

他不是不想好,他只是暂时失去了力量。

你的接纳,比任何方法都重要。

你的陪伴,比任何补习都有效。

教育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段陪伴。

当孩子跑不动了,别在后面喊“快点”,

而是走到他身边,说一句:“我懂,我陪你。”

相关文章
  1. 孩子不想上学?解决方法全在这里!
  2.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不想上学的问题
  3. 孩子哭闹不想上学?这4个方法帮你解决!
  4. 孩子叛逆不想上学了如何解决
  5. 孩子上初中不想上学?教你3招解决!
  6. 孩子说不想上学?几种方法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最新文章
  1. 中考物理必须要记的50个知识要点!赶紧做记录!
  2.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篇
  3. 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有哪些?
  4. 点击破百万!中考语文9个万能答题公式!
  5. 人教版高一年级政治知识点总结
  6. 初中孩子厌学?先别再怪孩子不上进
  7. 语文学习总结作文篇
  8. 初中生数学基础差?这5个方法真能提分
  9.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0. 语文期中复习,学生说的这三招最管用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