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26

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当动画中乌鸦投石入水的场景重现,水面随石子沉入缓缓升高,孩子们的注意力瞬间被牢牢抓住。这是数学概念从抽象走向具象的起点。今天,让我们深入这个课堂,探索如何让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真正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与情感共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利用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作为导入,用生动的动画重现“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升高”的现象。孩子们在熟悉的故事情节中自然说出“空间”一词,理解物体占液体空间的初步概念。但教学的智慧在于,这并非终点。
教师随即提供米粒、木块、纸巾和杯子等生活化材料,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验证:物体占空间并非仅限于水中。例如,学生将米粒倒入杯子,观察到米粒占据空间;将纸巾揉成团放入杯中,发现形状变化但空间占用不变。最妙的是,当教师提问“如果杯子变得像教室一样大,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时,孩子们立刻联想到教室里的桌椅、黑板、书本,甚至自己的身体——任何物体都占据空间的抽象概念,瞬间在日常生活中被具象化。这种从“故事”到“身边”的过渡,消除了学生认知中的鸿沟,让数学从“远方”走进了“眼前”。
数学是做出来的。这句教育箴言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印证。教师先展示大小悬殊的两个物体,学生轻松判断体积大小;当呈现大小相近的物体时,问题自然引发思考:“怎么比较?”此时,课前的动画导入成为思维的催化剂,学生自发提出两种方法:排水法(观察水位变化)和堆积法(用相同小方块叠加)。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实践。一个小组用杯子装水、放入木块,记录水位上升高度;另一组则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形状的模型,比较所需方块数量。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作为组织者,学生全程主导操作、观察、讨论。
当他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体积大小不变”时,是通过亲手操作得出结论。这种“做数学”的方式,让体积概念从符号化变为可触摸的经验,学生不仅学会方法,更理解了“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核心原理。
空间与图形教学天生具有情感吸引力。当教师要求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创意模型时,教室瞬间沸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动手,有的搭出小房子,有的拼成飞船,甚至有人设计出“太空站”。搭建完成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每个孩子都带着自豪的笑容分享自己的作品。
一位学生指着自己的“立体迷宫”说:“原来形状变了,但占的空间没变!”——这句话背后,是数学原理的自然内化。教师捕捉到这种情感价值,特意设计了“成功体验”环节:当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猜想时,及时给予肯定“你发现了体积的奥秘!”这种即时反馈,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起“数学很有趣,我能行”的自信。
情感是学习的引擎。当学生因成功而笑出声,因发现而眼睛发亮,数学成了生活中的惊喜。
教学中的反思是进步的阶梯。课堂中,当学生提出“用两种方法验证体积”时,教师仅提供了排水法的材料,忽略了部分学生想尝试堆积法的需求。这一细节暴露了教学设计的盲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需要更开放的支持。如何改进?
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做了针对性调整:提前准备多套实验材料包,包括水杯、量筒、小方块等,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同时,引入“小组协作”机制——每组负责一种方法,最后交叉验证结果。这不仅解决了材料不足的问题,更深化了合作探究。
更重要的是,教师将“反思”转化为教学常态:课后记录学生反馈,如“想用不同大小的杯子实验”,并融入下节课设计。这种“实践-反思-优化”的循环,让教学从经验走向专业。正如一位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用冰箱里的牛奶盒比大小,说这是‘数学课的魔法’。”——教学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能延伸到家庭生活。
当数学课堂不再被公式和试卷束缚,而成为学生眼中的“生活游戏”,学习便有了温度与深度。五年级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用生活化的情境消解抽象,用动手的探究点燃思维,用情感的共鸣塑造自信,最终在反思中走向优化。这是学习新起点的开始。
每个孩子都拥有发现数学之美的天赋,而我们的任务,是为他们点亮那盏灯,让学习的旅程充满好奇与欢笑。当学生在教室里搭建出自己的“体积世界”,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世界持续探索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