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1

高三,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时意气风发,中途疲惫不堪,临近终点又心跳加速。对考生而言,这是一场知识、意志与心理的全面考验;而对家长来说,这同样是一次深刻的陪伴修行。孩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家长则在生活与情绪的夹缝中寻找最合适的角色。
不是所有支持都表现为辅导功课或安排补习,真正的助力,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常却充满温度的细节里。
我见过太多家庭在这一年里从相互扶持走向彼此消耗——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父母责怪孩子不够努力。其实,问题往往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看清了高三这一年孩子心理的真实轨迹。如果我们能提前了解他们可能经历的心理阶段,便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恰当的回应,而不是用焦虑回应焦虑,用压力叠加压力。
根据长期观察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反馈,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大致会经历四个典型阶段:激情期、疲劳烦躁期、否定怀疑期和恐惧焦虑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情绪特征和行为表现,而家长的应对方式,也应随之调整。
刚进入高三,大多数孩子都带着一股“我要拼一把”的劲头。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教室里贴上了倒计时,黑板旁挂起了目标院校的名单,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紧张感。他们早起背单词,晚自习后还留在教室刷题,回家后继续整理错题本。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激情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像被点燃的火把,光芒四射。他们相信努力一定有回报,相信只要坚持就能看到进步。这种积极的心态极为宝贵,是后续持久作战的心理基础。
但家长要注意:热情易燃,也易灭。如果在这个阶段施加过多外部压力,比如频繁追问成绩、比较他人进度、安排密集补习,反而可能让孩子感到被监控、被催促,从而提前透支动力。
那么,家长该做什么?
首先是保障基本生活节奏的稳定。高三的学习强度大,孩子每天消耗的能量远超平时。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一杯温热的牛奶,一份不重样但合口味的晚餐,都是无声的支持。不要小看这些细节——当孩子知道家里永远有一盏灯为自己亮着,一碗热汤在等待,他们的内心就会多一分安定。
其次是避免过度干预学习过程。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晚上十一点还在写作业,就忍不住提醒“早点睡”,或者看到孩子看五分钟手机就立刻制止。其实,高三学生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来建立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与其不断提醒,不如在周末和孩子一起讨论作息安排,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计划,然后给予信任。
最重要的是,用行动表达支持,而不是用语言制造压力。比如,可以在孩子学习时安静地做自己的事,不刻意打扰;在他们偶尔抱怨时,不急于给建议,而是先倾听:“听起来你今天挺累的,是哪科让你觉得特别难?”这种回应方式,比“你要坚持”“别人都在学”要有效得多。
随着天气转冷,考试频率增加,第一次全市统考或模拟考成绩出炉,许多孩子开始感受到现实的重量。原本以为“只要努力就能提升”的信念,开始受到挑战。有人发现,自己明明每天学到深夜,成绩却停滞不前;有人在考试中发挥失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还有人因为一道题和同学争执,回家后对父母发脾气。
这是典型的“疲劳烦躁期”。生理上,长期高强度学习导致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心理上,重复的刷题、频繁的考试让人产生倦怠感。孩子的情绪变得敏感,容易因小事动怒,也可能突然沉默寡言。
这时候,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纠正情绪”。比如孩子说“我受不了了”,家长立刻回应:“别这么消极,别人比你还辛苦”;或者孩子抱怨作业太多,家长马上说:“现在不拼什么时候拼?”这些话的出发点是鼓励,但实际效果往往是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认可。
其实,情绪本身没有对错。烦躁、疲惫、想放弃,都是人在高压下的正常反应。家长要做的是成为一个“情绪容器”,而不是“情绪纠正器”。
具体怎么做?
一是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不必刻意制造欢乐,但要避免火药味。比如,饭桌上不要主动提起考试、排名、升学率;家里电视音量不要太大,但也不必完全禁声;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或者聊聊轻松的话题,比如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小区里新开的咖啡馆。
二是允许孩子有“低能量时刻”。如果某天孩子回家后倒头就睡,醒来又继续学习,不要质问“你是不是偷懒了?”而是可以轻声问:“今天特别累吗?要不要我帮你热杯牛奶?”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共情,比十句励志语录更有力量。
三是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很多家长的烦躁,其实是源于自身的不安——担心孩子考不好,担心未来不确定。但这种焦虑很容易通过语气、表情传递给孩子。建议家长找一个情绪出口,比如和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而不是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进入第二轮复习,知识体系开始整合,综合题型增多,模拟考试更加密集。这时,一部分学生因方法得当、基础扎实,成绩稳步上升,信心倍增;但更多学生却发现,尽管自己比以前更努力,排名却没有明显提升,甚至还有下滑。
于是,“我是不是不行?”“我还能考上大学吗?”这类念头开始在脑海中盘旋。这就是“否定怀疑期”。它不像前一阶段那样表现为外显的烦躁,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质疑,更隐蔽,也更危险。
有些家长在这个阶段会采取“打鸡血”策略,比如反复强调“你一定能行”,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这种空洞的鼓励往往适得其反。当一个人已经怀疑自己时,最不需要的就是被要求“相信自己”。
真正有效的支持,是帮助孩子重新定义进步。
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最近几次考试:虽然总分没变,但数学大题得分提高了10分,说明解题思路更清晰了;虽然英语排名下降,但完形填空正确率上升,说明词汇掌握更扎实了。这些细节的进步,往往被总分和排名掩盖,但它们才是真实的能力积累。
也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的改进。比如:“这周你每天坚持整理错题,而且用了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这种方法你觉得有效吗?”“你上次说物理电磁学不清楚,这周听了网课后,有没有感觉好一点?”这些问题不评价结果,而是肯定努力和尝试。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传递一种态度: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一次考试。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担心结果,但我想告诉你,无论高考成绩如何,你都是我们最骄傲的孩子。我们看到你每天的努力,看到你面对困难没有放弃,这些品质比分数重要得多。”
这种表达不是安慰,而是一种深层的接纳。它不会让孩子变得懈怠,反而会让他们在压力中保持内心的稳定。
高考前一个月,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有人失眠,有人食欲下降,有人一拿到试卷就手心出汗。这是身体和心理对重大事件的自然反应,不必过度解读。
但家长往往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帮倒忙”。比如反复说“别紧张,考不好也没关系”,或者不断叮嘱“准考证带了吗?笔削好了吗?”这些话的初衷是关心,但听在孩子耳朵里,可能变成“爸妈都觉得我会考砸”“他们比我还要紧张”。
事实上,越是临近考试,越需要稳定和安静。学校老师会进行心理疏导,专业机构也会提供应试指导,家长的角色不是“补位”,而是“守位”。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
首先,避免使用否定式安慰。像“别紧张”“别害怕”这类话,反而会强化负面情绪。大脑对“紧张”“害怕”这些词更敏感,你说“别紧张”,孩子听到的往往是“紧张”。更好的方式是用中性语言转移注意力,比如:“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下楼走走?”“我煮了你爱喝的绿豆汤,凉了正好喝。”
其次,保持日常生活节奏不变。不要突然改变饮食、作息或家庭习惯。比如平时不吃早餐,高考前一周突然每天做三菜一汤;或者平时孩子自己管手机,最后几天突然没收。这些变化会让孩子感到不安,觉得“家里在为我紧张”,从而加剧焦虑。
学会沉默的力量。有时候,什么都不说,才是最好的支持。当孩子坐在书桌前发呆,不必立刻问“你在想什么”;当他们躺在床上迟迟不睡,不必催促“快睡”。可以轻轻放一杯温水在床头,或者默默关掉客厅的灯。这种无声的陪伴,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高三这一年,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我们无法替他们走进考场,但可以在他们身后,撑起一片安静的天空。真正的支持,不是推着他们跑,而是在他们疲惫时,愿意蹲下来,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
高考终会过去,但这段共同经历的时光,会成为亲子关系中最深刻的印记之一。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这场“陪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