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2
那年夏天,我十六岁,刚结束高一。没有去补习班,也没有参加夏令营,而是每天早上七点,骑着电动车,载着一箱插座、电饭煲和电风扇,跟着父母去门店开门。门店在城郊结合部,夏天热得像蒸笼,电扇吹出来的风是温的,空调开到最低,汗水还是从后颈往下淌。
第一天,我站在收银台后面,看父母和顾客讨价还价。一个阿姨挑了三个插座,问:“能不能再便宜五块?”我父亲说:“不能再少了,这价已经是批发价。”她转身要走,我脱口而出:“阿姨,这个带儿童安全门,我表弟上周刚被电到过,吓得三天不敢碰开关。”她愣了一下,回头看了看,又问:“真有这功能?
”我说:“你看这个小盖子,按下去才通电,不按就断开。”她买了,还多拿了一个。
那是我做成的第一单。没用什么话术,也没背销售口诀,就是说了句实话。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主动帮人装电器。有位大爷买了一个电饭煲,说不会用。我蹲在他家厨房,拆了包装,把内胆放好,加水,插电,按键,演示了一遍煮饭流程。他点头说:“你比说明书清楚。”我笑了,心里想:原来学过的物理知识,真的能用在生活里。
我开始注意顾客的提问。有人问:“这个电风扇噪音大不大?”我查了参数,知道它的分贝是42,比图书馆还安静。有人问:“空调省电吗?”我翻了能效标识,告诉他一级能效比三级一年能省一百多度电。我不是在背书,是在回答问题。而这些,课本里从没教过。
门店的生意不总是好。中午最热的时候,店里没人,我坐在角落写数学题。一道函数题卡了半小时,门外突然有人喊:“有没有那种能定时的电蚊香?”我合上本子,跑出去。回来后,我重新翻开题,突然就懂了——原来函数的自变量,就像那个定时开关,时间一到,输出就变。我第一次觉得,数学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理解世界。
我开始观察人。有家长带孩子来买台灯,说:“孩子高三了,眼睛不能累。”我推荐了一款无频闪的LED灯,价格高一点。家长犹豫,我说:“我姐也是高三,她用的这个,说写作业到十二点,眼睛不酸。”他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我也见过另一种家长。孩子坐在角落玩手机,家长一边催:“你看看别人家孩子,暑假都在学习!”一边自己刷短视频。我什么都没说,但心里明白:学习不是时间堆出来的,是方法和心态决定的。
两个月下来,我学会了三件事。
第一,知识要能落地。课本上的公式、概念,只有用在真实场景里,才叫掌握。欧姆定律不是为了算题,是为了知道为什么电线会发热;统计学不是为了算平均分,是为了判断哪个电器更耐用。
第二,沟通比成绩重要。一个能说清产品原理的孩子,比只会背答案的优等生,更容易赢得信任。我跟顾客讲清楚一个功能,比老师讲十遍三角函数更让我有成就感。
第三,真正的学习,是解决问题。不是做对一道题,而是面对一个不会用的电饭煲、一个不会调的空调、一个总断电的插座,你能找到原因,能动手解决。
暑假结束那天,父亲给我结了工资,两千八百块。我没拿去买衣服,买了一本《电路基础》,和一本《家庭教育心理学》。
回学校后,班主任问我暑假做了什么。我说:“帮爸妈卖电器。”她笑了:“那收获大吗?”我说:“比刷了三百道题还大。”
我不再觉得学习是坐在教室里听讲、抄笔记、做卷子。学习是观察、是提问、是动手、是失败后重新试一次。是那个下午,我蹲在地上,一边帮顾客接电线,一边在心里默念:电流=电压÷电阻,所以这根线太细,容易过热。
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点燃一个人对世界的好奇,对问题的耐心,对解决的渴望。
我不再害怕问“为什么”。因为我知道,答案不在题库里,而在生活里。
现在,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打开作业本,而是检查台灯的亮度,听风扇的转速,看手机充电时的温度。这些,都是我的新习题。
没有试卷,没有排名,但我知道,我在学。
学得比以前更深。
走得比以前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