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2
在英语学习的漫长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语言现象。它们不像语法规则那样被清晰地写进课本的章节标题,也不像词汇表那样可以逐个背诵记忆。它们藏在句子的缝隙里,悄无声息地决定着表达是否自然、准确。
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的就是这样一类现象——感官动词后接动词的不同形式:*do* 与 *doing*。
这类结构中最常见的动词包括:see, hear, watch, feel, notice 等。它们都与我们的感知有关,描述的是我们通过眼睛、耳朵或身体所捕捉到的动作或状态。而正是这些动词后面跟着的不定式(to do)或现在分词(doing),微妙地改变了句子的语义重心。
先来看一个你可能已经熟悉的例子:
> I saw him work in the garden yesterday.
> 昨天我看见他在花园里干活了。
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是“我看见了”这个事实。它强调的是整个事件的发生,而不是动作进行中的某个瞬间。这里的“work”是作为完整动作被感知的。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从屋子里走出来,看到邻居从开始到结束完成了在花园里除草、修剪、浇水等一系列动作,然后你走开了。
你说出这句话时,重点在于你“见证了整个过程”。
再看另一句:
> I saw him working in the garden yesterday.
> 昨天我见他正在花园里干活。
这句话的重点则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你看到的那一瞬间,他正处于“干活”的状态中。你并没有(或不强调)看到整个过程的开始和结束,只是捕捉到了一个正在进行的画面。就像你匆匆路过窗户,瞥见他在弯腰铲土,那一刻他正在“working”。
这两句话的区别,不在于动作本身,而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和感知的完整性。
我们可以将感官动词后的宾语补足语分为两类:
1. 感官动词 + 宾语 + do(省略 to 的不定式)
表示动作的完整性或习惯性。说话者感知的是动作的全过程,或至少是动作的完整发生。
2. 感官动词 + 宾语 + doing(现在分词)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说话者感知的是动作的片段,是某个时刻的动态画面。
这种区别在实际使用中非常关键。让我们通过你提供的例题来进一步剖析。
> They knew her very well. They had seen her ___ up from childhood.
> A. grow B. grew C. was growing D. to grow
正确答案是 A. grow。
为什么?题干说“他们看着她从小长大”。这里的“长大”是一个跨越多年的过程,不是某个瞬间的动作。但注意,这里并不是说“他们一直在持续不断地盯着她”,而是说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多次见证了她的变化。每一次的“看见”,都可能是她某个成长阶段的表现——比如长高了、说话更成熟了、行为更独立了。
在这种语境下,使用 *see sb do* 的结构,是因为“grow up”在这里被视为一个由多个小动作组成、最终完成的整体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但“see her grow up”表达的是他们见证了这一完整轨迹。
如果用 *seeing her growing up*,虽然语法上也成立,但会更强调“正在发生”的状态,弱化了结果和完整性。
此外,从固定搭配角度看,“see someone grow up” 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表达,尤其用于描述亲人、朋友或公众人物的成长历程。它带有一种时间沉淀的意味,仿佛在说:“我参与了你生命中的这一段。”
> The missing boy was last seen ___ near the river.
> A. playing B. to be playing C. play D. to play
正确答案是 A. playing。
这句话的结构是被动语态:“失踪的男孩最后一次被看到……”。关键在于“last seen”,意味着这是最后一次有人见到他,而且是在某个特定时刻。因此,我们关注的是他被看到时的即时状态。
他当时正在河边做什么?正在玩耍。所以用 *playing* 来描绘那个瞬间的画面感。想象一下,有人路过河边,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玩水、扔石头、追逐蝴蝶——这些动作构成了一个正在进行的场景。我们并不知道他玩了多久,也不确定他之后做了什么,只知道那一刻,他正处于“玩耍”的状态中。
如果选 *play*,即“was last seen to play”,这在英语中是不符合习惯用法的。感官动词在被动结构中,通常后接现在分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例如:
- He was heard singing in the shower.
- The suspect was seen entering the building.
这些句子都强调“被感知时的动态”。
我们可以把“感官动词 + do”理解为动作的完成式感知,而“感官动词 + doing”则是动作的进行式感知。
这有点像摄影中的两种拍摄方式:
- 用“do”就像是拍了一张延时摄影合成的照片:你看到的是一个人从起点走到终点的整个轨迹,虽然画面是静态的,但它承载了时间的跨度。
- 用“doing”则像是一张普通快照:你只捕捉到了某一毫秒的画面,动作仍在继续,但你只记录了那一瞬。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
> I heard the baby cry.
> 我听见婴儿哭了。
这句话意味着你听到了哭声的开始,甚至可能是整个哭泣过程。也许他哭了几分钟,然后停止了。你感知的是“哭”这件事的发生。
> I heard the baby crying.
> 我听见婴儿在哭。
这句话则更像是你走进房间时听到的声音。你不确定他哭了多久,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你只是确认:此刻,他在哭。
这种细微差别在日常交流中极为重要。比如在写故事、描述事件或回忆经历时,选择正确的形式能让读者更准确地进入你的视角。
很多学习者容易混淆这两种结构,尤其是在翻译时直接对应中文“看见……做……”,而忽略了英语中对动作状态的精细划分。
常见错误包括:
1. 误用 to do 形式
感官动词后接不定式时,必须省略 *to*。
I saw him to work in the garden.
I saw him work in the garden.
这条规则适用于大多数感官动词在主动语态中的情况。只有在被动语态中,*to* 才会出现:
- He was seen to enter the house.
(这里 *to enter* 是被动结构的一部分)
2. 混淆进行时与习惯性动作
有时学生会认为“doing”一定表示“正在”,所以只要动作没结束就用 *doing*。但其实关键在于观察者的感知方式。
比如:
> I often see him walk to school.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重复发生的完整动作。每次他走路去学校,我都可能看到他从家门口出发,一直走到校门口。虽然每次都是完整过程,但由于是习惯性动作,仍用 *do* 形式。
而:
> I often see him walking to school.
则更侧重于“我经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的画面感,可能每次只看到他某一段路程,强调的是“在路上”的状态。
3. 忽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有时候,同一个动词在不同语境下会选择不同形式。
比如:
> I felt the earth move.
这句话可以字面理解为“我感觉到地震了”,强调的是事件的发生和结束。
> I felt the earth moving.
则更像是描述一种持续的感觉,比如在摇晃的船上,或者在某种比喻意义上(如情感冲击)。
除了 *see*,其他感官动词也有类似用法。
- Hear
- I heard the door slam.(我听见门砰地关上了)→ 强调动作完成
- I heard the door slamming.(我听见门在砰砰地响)→ 强调反复或持续的状态
- Watch
- We watched the sun rise.(我们看了日出全过程)
- We watched the sun rising.(我们看着太阳缓缓升起,强调过程的美感)
- Feel
- I felt the fabric tear.(我感觉到布料撕裂了)
- I felt the fabric tearing.(我感觉到布料正在被撕开)
这些例子都体现出英语对“动作完整性”与“动作进行性”的敏感区分。
掌握这一语法点,不仅能避免错误,还能提升表达的精确度和表现力。
当你想表达:
- “我见证了某人完成某事” → 用 *see/hear/watch + do*
例如:I saw her win the match.(我看到她赢得了比赛)
- “我注意到某人正在做某事” → 用 *see/hear/watch + doing*
例如:I saw her practicing the piano.(我看到她正在练琴)
在叙述故事时,这种选择还能控制节奏:
- 用 *do* 加快叙述节奏,跳过细节,推进情节。
“He entered the room, sat down, and began to speak.”
这些动作都被视为完整事件,快速推进。
- 用 *doing* 放慢节奏,营造画面感,让读者沉浸其中。
“He was walking slowly, looking at the floor, muttering to himself.”
这些进行时态让场景显得更生动、更真实。
语言的美,往往不在宏大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型,而在这些细微的选择之中。感官动词后接 *do* 还是 *doing*,看似只是一个语法点,实则反映了我们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传达时间的流动。
下次当你写“我看见他……”时,不妨停下来问自己:我是看到了整个过程,还是仅仅捕捉到了一个瞬间?这个简单的思考,可能会让你的英语表达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语言不是机器的输出,而是心灵的映照。每一个动词形式的选择,都是你对世界的一次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