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2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旅程中,三年级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孩子们开始从简单的加减法逐步过渡到更为复杂的运算体系,尤其是除法的引入,标志着他们正式迈入“数的分解与分配”这一抽象思维领域。
今天,我们不讲枯燥的公式,也不堆砌教学术语,而是以一种贴近孩子、贴近课堂、贴近生活的方式,深入探讨三年级上册关于“整十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内容,帮助家长和教师真正理解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与教学逻辑。
我们手中的这份教案,聚焦的是除法的基础运算能力培养——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与笔算,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这些内容看似基础,实则承载着孩子未来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石。
如果在这个阶段只是机械记忆“怎么算”,而没有理解“为什么这么算”,后续学习多位数除法、分数、小数时,就会频频受阻。
教案中提到的第一项练习是口算,例如“40 ÷ 2”、“60 ÷ 3”这类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把这类练习当作“热身”或“基本功”,追求速度和准确率。但真正有效的口算训练,目标不是“快”,而是“通”——让孩子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数感模型。
比如,当孩子看到“60 ÷ 3”,他不应该只是脱口而出“20”,而是能在心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有6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能分到多少?或者更进一步,把60拆成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这种“可视化”的思维过程,正是口算教学的核心。它帮助孩子理解“除法是平均分配”的本质,而不是一个神秘的运算符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比如:“我把60看成6个十,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所以是20。” 这种表达方式,比单纯重复“六除以三等于二,后面加个零”要有意义得多。
进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三年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教案中特别提到“首位能整除”的情况,比如“48 ÷ 2”或“69 ÷ 3”。这类题目之所以被选为入门,是因为它们避免了“退位”或“借位”的复杂性,让孩子可以专注于理解竖式结构本身。
我们以“48 ÷ 2”为例,来看笔算教学的合理路径。
首先,孩子需要明白,竖式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对口算过程的书面记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先用口算思考:
- 48可以拆成40和8。
- 40 ÷ 2 = 20
- 8 ÷ 2 = 4
- 20 + 4 = 24
这个过程叫“分步拆解法”,也叫“部分商法”。它是竖式计算的前身。当孩子熟练掌握这种拆分思维后,再引入竖式,就不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把我知道的过程写下来”。
竖式写作:
24
-
2|48
-4
08
-8
0
每一步都对应着拆解过程:先算十位上的4(代表40)除以2,得20,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8除以2,得4,写在个位上。整个过程清晰、有逻辑,孩子能“看见”每一步的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教案中强调“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这说明教学者已经意识到,计算的终点不是得出答案,而是验证答案的合理性。验算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培养数学严谨性的关键环节。
很多孩子做完题就扔笔,从不检查。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他们没有掌握“如何检查”的方法。验算,正是教会孩子“数学是可以回头验证的”这一重要观念。
对于除法,验算的方法是:商 × 除数 = 被除数。如果还有余数,则是:商 × 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仍以“48 ÷ 2 = 24”为例,验算就是:
\[ 24 \times 2 = 48 \]
如果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正确。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它传递了一个深刻的数学思想:运算是可逆的。加法可以用减法验证,乘法可以用除法验证,这种对称性是数学美的体现,也是孩子建立数学信心的重要来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故意出错”的题目,让孩子通过验算发现问题。比如,如果某位同学算出“48 ÷ 2 = 23”,验算时发现 \( 23 \times 2 = 46 \neq 48 \),立刻就能意识到答案有误。这种“自我纠错”的体验,远比老师指出错误更有教育意义。
教案中提到“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极为重要。数学不是孤立的符号游戏,它必须与生活发生联系,孩子才能真正“用得上”。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题:
> 小明有48颗糖果,要平均分给班上的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每个小组能分到多少颗糖果?
注意,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每个小组有多少人”是无法回答的,因为题目没有提供人数信息。这正是教学的巧妙之处:让孩子学会区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避免盲目套用公式。
如果题目改为:
> 小明有48颗糖果,要平均分给2个好朋友,每人分到多少颗?
这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除法应用题。孩子需要识别关键词“平均分”、“2个好朋友”,从而判断使用除法。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自己编题。比如:“你能用‘60 ÷ 3’编一个故事吗?” 孩子可能会说:“有60本书,要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这种创造性的练习,不仅能巩固运算技能,还能提升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在口算上表现很好,但一到笔算就出错;有些孩子能正确计算,但不会验算;还有些孩子能完成计算,却读不懂应用题。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是教学节奏过快,导致孩子“表面掌握”,实则“理解断层”。
因此,建议在教学中采用“三步走”策略:
1. 理解先行:先通过实物、图画、语言描述等方式,让孩子理解“除法是什么”。
2. 操作跟进:用小棒、计数器、方格纸等工具,让孩子动手“分一分”,体验平均分配的过程。
3. 符号抽象:最后才引入数字和竖式,将操作经验转化为数学符号。
这个过程可能比直接教竖式慢,但它能确保每个孩子都“带着理解前进”,而不是“背着答案奔跑”。
对于家长而言,辅导三年级数学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要么觉得太简单,不知道怎么讲;要么发现孩子“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感到焦虑。其实,家长的角色不是“教师替代者”,而是“思维引导者”。
你可以这样做:
- 多问“你是怎么想的”,而不是“答案是多少”。
- 允许孩子用画图、拆数等方式解题,不要急于纠正“不够快”。
- 一起做验算,把它变成一种“数学侦探游戏”:我们来查查这个答案是不是真的?
- 在生活中找除法:比如分水果、分零花钱、分玩具,都是天然的数学课堂。
记住,孩子的数学能力不是靠“多做题”练出来的,而是靠“多思考”长出来的。
在教学和辅导中,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警惕:
-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孩子算对了就表扬,算错了就批评,却不问“你是怎么算的”。这会让孩子害怕犯错,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 过早引入技巧:比如“除法口诀”、“速算方法”,这些技巧在没有理解基础的情况下使用,会变成“空中楼阁”。
- 忽视语言表达:数学不仅是算,更是说。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解释计算过程,是检验理解的最好方式。
三年级的除法教学,远不止教会孩子算“48 ÷ 2 = 24”。它是在播种一种思维方式:如何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部分?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分配过程?如何验证自己的结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伴随孩子整个数学学习生涯。
当我们不再把除法看作一个孤立的运算技能,而是看作孩子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信心的培养契机时,我们的教学和辅导,才真正有了深度和温度。
所以,下次当你和孩子一起面对“60 ÷ 3”时,不妨慢下来,问一句:“你觉得这道题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也许,你会听到一个比答案更精彩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