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二年级小学生奥数数学练习题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名人家教

二年级小学生奥数数学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5-09-21

在很多家长的印象里,奥数是“天才孩子”的专属赛道,是枯燥的技巧堆砌,是提前学、超纲学的代名词。可当我们翻开一道道看似简单的二年级奥数题,会发现它们并不只是“难”,而是以极简的形式,撬动着孩子思维的底层逻辑。

比如这道题:

> 50个同学参加语文、数学期末测试,每个学生至少有一门是优。语文得优的有39人,数学得优的有42人,语、数都得优的是( )人。

乍一看,是加减法。39加42等于81,比总人数50还多?显然不能直接加。这里藏着一个孩子刚开始接触“集合”时最朴素的困惑:重复的部分去哪了?

我们可以画两个有重叠的圆圈,一个代表语文得优,一个代表数学得优。它们的并集是50人,因为“每个学生至少有一门是优”。语文圈有39人,数学圈有42人。那么重叠的部分,就是两门都得优的人数。

怎么算?把语文和数学得优的人数加起来,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被重复计算的“双优”学生。

所以:

\[ 39 + 42 - 50 = 31 \]

答案是31人。

这道题不考复杂的公式,但它在悄悄训练孩子的“容斥思维”——当两个群体有交集时,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种思维,在未来理解概率、统计、甚至社会现象时,都会成为基础。比如,为什么“喜欢音乐的人”和“喜欢运动的人”加起来可能超过总人数?因为有人两者都喜欢。

可现实中,很多孩子是怎么学的?家长直接教:“这种题用加起来减总数就行。”孩子记住了“套路”,下次遇到类似题能填对空,但并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学会了“操作”,却错过了“思考”。

这就是当前很多数学教育的盲区:把思维过程压缩成一句口诀,把探索变成记忆。

再看另一道题:

> 一列数按“632405676324056763240567632……”排列,问第40个数是(),第60个数是()。

数列是“63240567”不断重复。我们先数一数,这个循环节有多长?

6,3,2,4,0,5,6,7 —— 共8个数字。

要找第40个数,就看40除以8的余数。

\[ 40 \div 8 = 5 \text{ 余 } 0 \]

余0意味着它正好是第5个完整循环的最后一个数,也就是循环节的第8个数字:7。

同理,第60个数:

\[ 60 \div 8 = 7 \text{ 余 } 4 \]

余4,对应循环节的第4个数:4。

所以第40个是7,第60个是4。

这道题训练的是“周期规律”的识别能力。生活中有多少事是周期性的?星期、月份、交通信号灯、心跳、季节……孩子如果能从一串看似杂乱的数字中看出“重复的模式”,就是在培养“模式识别”能力,这是数学、编程、甚至音乐和语言学习的核心。

但很多教学只停留在“用除法找余数”这一步,却没让孩子真正“看见”循环。我们可以带孩子用不同颜色标出每一组“63240567”,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每隔8个就回来”。或者让他们自己写到第20个、第30个,边写边观察。这个过程可能慢,但思维的根,就扎在这样的体验里。

再看一道有趣的:

> 湖里有一只船,船上坐着穿红色、黄色、绿色衣服的人。小刚把穿三种颜色的人数相加,小红把他们的人数相乘,得数都一样,船上有( )人。

设穿红、黄、绿衣服的人数分别为 \( a, b, c \),都是正整数(至少有人穿这三种颜色)。

已知:

\[ a + b + c = a \times b \times c \]

我们要找满足这个等式的正整数解。

尝试小数字:

如果都是1人:\( 1+1+1 = 3 \),\( 1\times1\times1 = 1 \),不等。

如果两个1人,一个2人:\( 1+1+2=4 \),\( 1\times1\times2=2 \),不等。

两个1人,一个3人:\( 1+1+3=5 \),\( 1\times1\cdot3=3 \),不等。

两个1人,一个4人:\( 1+1+4=6 \),\( 1\times1\times4=4 \),不等。

两个1人,一个5人:\( 1+1+5=7 \),\( 1\times1\times5=5 \),不等。

两个1人,一个6人:\( 1+1+6=8 \),\( 1\times1\times6=6 \),不等。

还没等。

试试两个2人,一个1人:\( 2+2+1=5 \),\( 2\times2\times1=4 \),不等。

两个2人,一个2人:\( 2+2+2=6 \),\( 2\times2\times2=8 \),不等,乘积反而大了。

注意:当数字变大,乘积增长远快于和。所以解一定在很小的数里。

回到两个1人,一个某个数。

设 \( a=1, b=1 \),则:

\[ 1 + 1 + c = 1 \times 1 \times c \Rightarrow 2 + c = c \]

这不可能,因为 \( 2 + c > c \)。

等等,我们漏了一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其中一个是2,另外两个是1?已经试过。

等等,再试 \( a=1, b=2, c=3 \):

和:\( 1+2+3=6 \),积:\( 1\times2\times3=6 \)。相等!

找到了:1, 2, 3。

船上有 \( 1+2+3=6 \) 人。

这是唯一解吗?再试 \( a=1, b=1, c=2 \):和4,积2,不行。

\( a=1, b=3, c=3 \):和7,积9,不行。

\( a=2, b=2, c=2 \):和6,积8,不行。

\( a=1, b=2, c=4 \):和7,积8,不行。

\( a=1, b=2, c=5 \):和8,积10,不行。

\( a=1, b=3, c=4 \):和8,积12,不行。

看来 \( 1,2,3 \) 是唯一满足的小正整数解。

这道题妙在哪里?它把“和等于积”这个反直觉的条件,藏在一个生活场景里。孩子需要尝试、试错、调整,而不是套公式。这个过程,就是数学探索的原型。

很多孩子遇到这种题就懵,因为平时练习太多“已知→求解”的线性题,而这类题是“在可能性中寻找满足条件的组合”,更接近真实问题的解决方式。

再来一道:

> 小佳问小乐,今天是18日,星期三,到30日是星期()。

从18日到30日,相差 \( 30 - 18 = 12 \) 天。

12天是1周又5天(因为 \( 12 \div 7 = 1 \) 余5)。

星期三过7天还是星期三,再过5天就是星期三+5=星期一?不对。

星期三 +1 是星期四

+2 是星期五

+3 是星期六

+4 是星期日

+5 是星期一

所以是星期一。

但孩子容易错在:从18日到30日是“过12天”,还是“过11天”?关键看“到30日”是否包含当天。

题中说“到30日”,通常指从18日之后,经过若干天到达30日。所以是经过12天。

比如,今天是18日,明天是19日,过1天。那么30日就是过12天。

这个细节,考的是对“时间跨度”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计算。

很多孩子数学题错,不是不会算,而是没读懂“时间是从哪到哪”。

再看一道关于开关的:

> 傍晚,小明开灯做作业,本来拉一次开关,灯就亮了。但是他连拉了七次开关,灯都没亮,后来,才知道停电。你知道来电时,灯亮的还是不亮的?

关键信息:拉一次,灯亮。说明初始状态是“关”。

拉一次:开

拉两次:关

拉三次:开

拉四次:关

拉五次:开

拉六次:关

拉七次:开

所以拉了七次后,开关状态是“开”。

但因为停电,灯没亮。来电时,开关是“开”的,所以灯会亮。

这道题考验的是对“状态变化”的追踪。孩子需要理解:开关的状态和灯的亮灭是两个系统。停电时,灯不亮,但开关的操作依然改变了它的“待命状态”。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布尔逻辑”模型:开关是0/1,电是通/断,灯的状态是两者“与”关系。

当电断了,灯=0,无论开关如何。来电后,灯=开关状态。

这种分层思维,在计算机、电路、甚至复杂决策中都很重要。

一道:

> 10加上3,减去5,再加上3,再减去5……这样连续几次,做多少次结果为0?

起始是10。

操作是:+3, -5, +3, -5, …… 每两次操作净变化是 \( 3 - 5 = -2 \)。

我们一步步来:

第1次(+3):10 + 3 = 13

第2次(-5):13 - 5 = 8

第3次(+3):8 + 3 = 11

第4次(-5):11 - 5 = 6

第5次(+3):6 + 3 = 9

第6次(-5):9 - 5 = 4

第7次(+3):4 + 3 = 7

第8次(-5):7 - 5 = 2

第9次(+3):2 + 3 = 5

第10次(-5):5 - 5 = 0

所以做了10次,结果为0。

有没有更快的方法?

每两次操作减少2。从10到0,要减10。

每两步减2,那么需要 \( 10 \div 2 = 5 \) 个“两步”,也就是10次操作。

但要注意:最后一次操作必须是“-5”,才能刚好到0。如果我们在第8次后是4,第9次+3=7,第10次-5=2,还没到0。但按上面算,是能到0的。

关键是看是否能在“减5”后刚好到0。

我们设做了 \( n \) 次操作。

如果 \( n \) 是偶数,说明做了 \( n/2 \) 个“+3-5”循环,每次净-2。

总变化:\( (n/2) \times (-2) = -n \)

起始10,最终 \( 10 - n \)

令 \( 10 - n = 0 \),得 \( n = 10 \)

如果 \( n \) 是奇数,最后一次是+3,最终值是 \( 10 - (n-1) + 3 = 13 - n \)

令 \( 13 - n = 0 \),\( n = 13 \),但13是奇数,代入:

前12次:\( 10 - 12 = -2 \),第13次+3=1,不为0。

所以只有 \( n=10 \) 满足。

这道题训练的是“周期性变化中的终点预测”。孩子需要观察模式,理解“成对操作”的净效果,同时注意边界情况。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些题适合发布吗?

这些题目本身是合适的。它们来自小学奥数训练,难度适中,涵盖逻辑、周期、集合、状态变化等核心思维。它们不要求超前知识,而是用现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但发布时不能只给题目和答案。那样只是又一份“练习卷”,容易被用于机械刷题。

真正有价值的是:把解题过程变成思维对话,让孩子看到“为什么这样想”,而不是“应该填什么”。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组织内容:

- 先呈现问题,留出思考空间。

- 然后用“孩子可能会怎么想”引入常见误区。

- 再用“我们一起来试试”引导探索。

- 最后用“原来如此”总结思维要点。

教育不是填满一个个空,而是点燃一个个问号。

这些题的价值,不在于孩子是否能算出“第40个数是7”,而在于他们是否开始主动寻找“有没有重复的规律”。

不在于是否知道“两门都优的是31人”,而在于是否意识到“加起来比总数多,说明有人被算了两次”。

这才是数学思维的起点。

而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最该做的,不是急着教“方法”,而是学会问:“你是怎么想的?”

有时候,一个没有答对的思考过程,比一个背来的正确答案,更有价值。

因为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

相关文章
  1.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
  2.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3. 如何有效教授小学五年级数学?
  4. 小学一年级数学:百数图探秘,轻松掌握数字顺序与大小比较
  5.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攻略:轻松应对期末考试
  6.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最新文章
  1.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篇
  2. 标点符号小精灵:让孩子的作文活起来
  3. 高中数学初学者的优质学习资源指南:从入门到进阶的实用路径
  4. 小学生学习计划
  5. 特岗教师数学备考:从教材出发,用真实课堂说话
  6. 石油英语词汇(S1)
  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二年级语文期末考后,家长和老师最该做的7件事
  9. 初二那年,孩子不再听你说话了
  10. 大学英语四级词汇(R)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