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用小熊开店的故事,把除法变成孩子爱玩的游戏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心得

用小熊开店的故事,把除法变成孩子爱玩的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7

在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最怕的不是题目难,而是孩子觉得“数学没意思”。可当一只小熊开了家超市,玩具坦克五元一辆,小狗要买四辆,小猫拿着二十元来买,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原来数学可以这么有趣。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算术课,而是一次带着笑声、问题和惊喜的探索旅程。老师没有直接说“今天学除法”,而是轻轻打开一个动画:小熊的店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玩具,墙上贴着价签,每样东西都标着价格。孩子们一进画面就坐直了身子,眼睛盯着屏幕,仿佛自己也成了店里的顾客。

“小狗想买四辆坦克,一共要多少钱?”老师问。

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一片讨论声。有的孩子掰手指头,有的在草稿本上画圈圈,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比划:“5块一块,4块就是20!”

老师点点头,写下:

\[ 5 \times 4 = 20 \quad (\text{元}) \]

然后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举手:“我背过口诀——四五二十。”

声音不大,但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那一刻,不是因为她说对了,而是因为她让全班明白了:原来我们平时背的那些口诀,不只是考试时才用得上的“任务”,它们是能帮人解决问题的“魔法钥匙”。

接下来,故事继续推进。小猫蹦蹦跳跳地来了,手里攥着二十元钱,一脸期待:“我能买几辆坦克呢?”

这下,问题变了方向。从“乘”变成了“除”。

老师板书:

\[ 20 \div 5 = ? \]

有孩子立马喊出答案:“4辆!”

但老师没急着肯定,而是追问:“为什么是4?你是怎么想的?”

有人开始数:“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刚好够!”

也有人在心里默念:“5乘多少等于20?”

还有人翻起课本,找到那句熟悉的口诀:“四五二十。”

三种方法,其实都在指向同一个核心——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种更好,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比较。

“你觉得哪一种最快?”

“我用口诀,一眼就看出来。”

“我也喜欢口诀,不用一个个数。”

于是,大家达成共识:乘法口诀,是除法的“秘密地图”。它不光能帮你算乘法,还能帮你解开除法的谜题。

这时候,老师顺势引出今天的主题:用乘法口诀求商。

不是冷冰冰的标题,而是藏在小熊商店的热闹背后的一份礼物。

课堂进入第二部分,节奏更轻快,游戏味十足。

天边乌云密布,蚂蚁们正忙着搬家。一只小蚂蚁扛着一根树枝,气喘吁吁。老师指着图问:“如果每只蚂蚁搬3根木头,一共要27根,需要几只蚂蚁?”

孩子们立刻动笔,写出:

\[ 27 \div 3 = 9 \quad (\text{只}) \]

“9只!”

“对了!三九二十七,所以商是9。”

没人觉得这是枯燥的计算,他们像是在帮蚂蚁们解决一个紧急任务。那种参与感,比做十道题都来得真实。

接着是“小鸟找家”的游戏。黑板上挂着四个鸟笼,每个笼子上写着一句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四八三十二、六七四十二……

台下几十张卡片被分发给同学,上面写着不同的除法题:

- \( 21 \div 7 = ? \)

- \( 32 \div 8 = ? \)

- \( 42 \div 6 = ? \)

孩子们拿着卡片,一边读题,一边寻找对应的口诀。

“21除以7,想七几是21?七三二十一,所以是3!”

“哦!这个该贴到‘三七二十一’的笼子下面!”

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小鸟们终于找到了家,就像孩子们找到了解题的路径。

是“接力赛”环节。全班分成七队,每队代表一种动物:小鹿队、小兔队、松鼠队……

黑板上列出七组除法题,每组一个,轮流向前走,每人算一道,写完传给下一个人。

“小鹿队,第一题!”

“45 ÷ 9 = 5,口诀:五九四十五!”

“小兔队,接住!”

“63 ÷ 7 = 9,七九六十三!”

速度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有人算错,全队着急;有人答对,全班鼓掌。

奖杯不是重点,真正的奖励是那种“我们合作完成了任务”的成就感。

下课铃响了,老师没有急着总结,而是轻轻问了一句: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室里静了一下,接着,一只手举了起来。

“我学会了用口诀算除法。”

另一个声音说:“我知道了,除法其实就是反过来想乘法。”

还有一个孩子笑着说:“原来数学不是死记硬背,它是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一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会知识”,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温度。它不在试卷上,也不在练习册里,它藏在小熊的店里,藏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藏在小鸟找家的途中,藏在每一个孩子专注的眼神中。

我们总以为学习必须严肃、必须刷题、必须反复训练。可其实,学习最动人的样子,是孩子突然瞪大眼睛,脱口而出:“啊!我懂了!”

那一刻,不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而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式,走进了那个世界。

二年级的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抽象思维”,但他们懂“好玩”、“有意思”、“能帮忙”。

所以,教数学,不是塞给他们公式,而是设计一个能让他们“进去”的场景。

就像小熊的超市,不是为了卖玩具,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买买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乘除法。

真正的好教育,从不需要强迫。它像春天的风,悄悄吹过,草就绿了,花就开了。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数学发愁,不妨试试换个角度:

别急着问“他会不会做题”,先问问:“他有没有兴趣走进这个故事?”

也许,他不需要“学会”除法,他只需要知道——

原来,用口诀求商,就像帮小猫找到坦克,帮小鸟找到家,帮蚂蚁搬完家一样,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而这份开心,会慢慢变成自信,变成习惯,变成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那份从容不迫的底气。

毕竟,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自在。

你看,连小熊都开得起店,你家孩子,也能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相关文章
  1. 从朱德的扁担到孩子的心灵:家长如何用故事点燃学习热情
  2. 寓言故事中的大道理:如何引导孩子读懂《一路花香》
  3. 解锁草船借箭的教育密码:让经典故事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4. 从寓言故事看成长型思维培养——如何帮助孩子打破“逃避心理“的魔咒
  5. 你是会给孩子讲故事的爸爸吗?
  6. 教育孩子不能只说大道理,带他看看几个小故事
最新文章
  1. 如何有效整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
  2. 一次家长会,让我重新理解了“陪伴”这个词
  3. 数学高手的秘密:不是天赋,而是“玩”出来的思维游戏
  4.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5. 化学学习的进阶之路:从期末试卷看学习方法与寒假规划
  6. 高中历史三大复习方法
  7. 从考试焦虑到成长蜕变:一位初中生的自我觉醒之旅
  8. 北京冬奥会中考考点之历史篇 冬奥会的起源
  9. 重建认知:数学不是天赋的较量,而是方法的积累
  10.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性评价?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