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3

我当体育老师已经十二年了。不是那种站在操场边吹哨子、喊“跑圈十圈”的老师,而是每天蹲在学生中间,看他们怎么喘气、怎么笑、怎么摔了也不肯起来的人。
一开始,我也以为体育课就是练体能、测肺活量、达标排名。可后来我发现,那些在800米测试里跑最后一名的孩子,回家后会偷偷练到九点;那些跳绳总断的女生,会在午休时一个人对着墙练一百下;那些说“我不行”的男孩,会在篮球场边看别人打球,直到天黑。
他们不是不爱运动,是怕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我们学校有一项任务:每年要完成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要上报省里。很多人觉得这是行政压力,是负担。可我带着组里的老师改了做法——我们不再把测试当考核,而是当一次“发现孩子”的机会。
比如有个孩子,跳远永远不到一米五,每次测完都低头走。我们没批评他,也没让他加练。我们问他:“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他说:“我爱爬树。”我说:“那我们试试从树上跳下来,看能跳多远?”他愣了,然后笑了。第二天,他带了根绳子,绑在操场边的树上,自己练“空中飞跃”。三个月后,他的跳远成绩冲到了两米一。
不是靠力量训练,是靠他自己找到的节奏。
学习也是一样。我们总在问:孩子为什么不爱写作业?为什么记不住公式?为什么一考试就紧张?可我们很少问:他什么时候眼睛会亮?
我见过一个五年级的女生,数学卷子常年六十几分。她妈妈天天骂她“笨”,她越来越不敢开口。我们体育组的老师发现,她每天放学后都会绕远路去图书馆,不是看书,是看墙上贴的“世界地理拼图”。她能记住每个国家的形状、首都、国旗颜色,却记不住“9×7=?”。
我们没逼她背乘法表。我们让她画一张“国家地图”,每个国家旁边写上它的人口、面积、特产,然后用乘法算总和。比如“日本人口1.26亿,如果每人每天吃2个苹果,一天要多少苹果?”她算了一下午,算错了三次,但第三次她自己发现了进位的规律。她没背口诀,但她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知识不是灌进去的,是孩子自己拼出来的。
我认识一位家长,孩子初三,成绩下滑严重。她来找我,说:“老师,我孩子每天学到半夜,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我问:“他学的是什么?”她说:“刷题,背笔记,做模拟卷。”我又问:“他有没有哪一刻,突然说‘这个有意思’?”她愣住了,说:“没有。他连周末都在补课。”
我告诉她:孩子不是不努力,是努力的方向,没长在他的兴趣里。
我们班有个男生,物理考38分,但能拆开家里的电风扇,用胶带和铁丝修好。他爸说:“整天捣鼓这些没用的!”我们没拦他。我们让他用物理课的“杠杆原理”解释为什么风扇转得慢,用“摩擦力”分析为什么轴承会卡。他第一次在物理课上举手发言,声音发抖,但讲了十分钟。期末,他考了72分。
不是老师教得好,是他终于觉得,学的东西,能用在自己关心的事上。
教育不是把知识塞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根火柴,让它自己烧起来。
我们学校有个传统:每年五月,体育组和语文组、数学组联合办一场“校园挑战赛”。不是比赛谁跑得快,而是比赛谁能用数学算出操场的面积,用语文写一篇关于“风”的短文,用体育设计一套热身动作。孩子们自己组队,有人负责计算,有人负责写作,有人负责演示。没有老师评分,是其他组的同学投票。
那一年,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孩,带着他的组,用废旧纸箱做了个“风速仪”,用尺子和秒表记录数据,写了一篇《风为什么喜欢绕着教学楼转》。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每一句都来自他蹲在楼角观察了三个下午的记录。全班给他鼓掌,他哭了。
不是因为他赢了,是因为他被看见了。
很多家长问我:“怎么让孩子主动学习?”我说:别问“怎么让他学”,先问“他愿意为谁、为什么、在什么时刻,愿意花一个小时不看手机?”
有的孩子为一只流浪猫写观察日记,有的为爷爷的旧收音机画电路图,有的为打游戏时的关卡设计数学模型。这些都不是“课本上的内容”,但它们是孩子心里的火苗。
我们老师能做的,不是催他背课文,而是给他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安静的角落,然后说:“你试试看,能走多远?”
我不教孩子怎么考高分,我教他们怎么不放弃自己。
我见过太多孩子,在小学时眼睛亮得像星星,到了初中,眼神就暗了。不是他们变笨了,是他们习惯了“被评价”,忘了“被理解”。
我们体育课现在不排名了。我们改叫“成长记录册”。每个学生有一本小本子,记录:今天你突破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帮了谁?你为什么笑?
有个孩子在本子上写:“今天我跳绳没断,是因为我听见了心跳的节奏。”我没改错字,也没加评语。我只是在后面画了个笑脸。
学习,不是一场竞赛。它是一次次微小的确认:你试过了,你没放弃,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我不要求每个孩子都考上重点高中。我只希望,十年后,当他们想起中学时光,不是想起被骂“拖后腿”的早晨,而是想起某天下午,阳光正好,他们蹲在操场边,算着风速,笑着对朋友说:“你看,原来数学也能这样玩。”
这才是教育该留下的东西。
不是分数,不是排名,不是补习班的课表。
是孩子心里,那一点点,没被熄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