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2-17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青少年问题专家塔比莎·霍姆斯在她的研究中指出,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并非一件坏事。恰恰相反,这种冲突不仅不会疏远彼此的感情,反而能增进亲子关系。
霍姆斯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适当的吵架可以促使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且她建议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这样的“家庭辩论”,以此来促进青春期孩子的健康发展。
霍姆斯教授认为,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只有在被迫的情况下才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十几岁的孩子与父母发生争执时,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希望父母能够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且非常重视父母的意见。大多数青少年表示,与父母进行过激烈的争吵后,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亲密了。
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报道了霍姆斯教授的观点,她认为冲突是教会青少年如何培养健康个性、获取社会认知技巧以及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重要方式。
事实上,父母不应该因为与孩子发生争吵而感到担忧。相反,如果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顺从,从不与父母发生争执,父母则应该警惕这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1. 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深入交谈,不想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2. 孩子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不敢反抗现存的情况。
3. 孩子担心如果表达不同意见,父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孩子不敢进行争吵,父母就需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然,吵架也要适度,并且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冲突。在吵架的过程中,父母需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观点,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父母还需要尊重孩子的观点,并且要勇于承认孩子的正确观点和自己出现的错误。
例如,霍姆斯教授在她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位名叫杰克的青少年,他经常因为玩电子游戏而与父母发生争执。通过这些争执,杰克能够表达自己对电子游戏的热情,同时父母也能够理解杰克的兴趣和需求。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既满足了杰克对游戏的爱好,也保障了他的学习时间。
此外,霍姆斯教授还强调,吵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沟通方式。通过争吵,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倾听对方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寻找共同点。这种互动有助于青少年发展出更强的自我认同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处理亲子冲突时,父母还可以借鉴一些古代圣贤的智慧。如《论语》中孔子所说:“君子不器。”这句话提醒我们,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有固定的形状和用途,而应像水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在亲子关系中,这意味着父母应该灵活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志。
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智慧。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由和独立的人。”这句话提醒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使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人,而不是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通过适当的争吵,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而孩子也可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在冲突中找到解决之道。这种互动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并且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吵架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亲子之间沟通和理解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互动,孩子可以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独立和有能力的个体。父母的责任是引导这种争吵,使之成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