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用健康换学业? 孩子体质看家庭氛围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案例

用健康换学业? 孩子体质看家庭氛围

更新时间:2024-06-30

老师发现孩子弱,体育活动难坚持;家长发现孩子弱,天气一冷就感冒……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前不久,一则“长沙长跑启动仪式小学生行进一圈竟累倒在地”的新闻引起了大家对孩子体质的关注。

尽管事后长沙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出面澄清:所谓“累倒”的学生其实只是在跑道边休息,并非累倒在地。

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澄清并无多大说服力,这些年,诸如“初中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频频晕倒”的报道还少吗?青少年体质下滑,绝非个别情况,而变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近,中国的经济发展如同乘上火箭,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却在这间呈现不断下滑趋势,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如今家家一个宝,为啥好日子却养出了弱孩子?

宁可不锻炼,不可不学习

“不愿孩子被落下”成家长普遍心理

今年,高二学生康嘉诚已经基本告别了自己喜欢的乒乓球运动,“随着年级升高,打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紧凑的学习安排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就长达11个小时,回家后,还有五六门课的作业要写,一天下来,康嘉诚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有点空闲就想睡觉”。

与康嘉诚有相同感受的学生不在少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

过重的学业负担、过长的学习时间,让青少年远离了阳光和操场。很多人因 “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而在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下,这样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视为“最佳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不情愿自己孩子被落下”是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面前,家长有时也很无奈”。

“现在的升学机制决定了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运动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应试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长、学校包括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才至关重要。

他认为,人的体质发展规律有一个“时间差”,青少年时代,需要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也是最需要体育锻炼的时候,“不重视体育运动,或者‘用健康换学业’的做法都是在给未来埋下隐患”。

不怕不运动,就怕出事故

安全因素导致校园体育“因噎废食”

在教室里闷坐了一天的于雅惠很盼望体育课的到来,“难得有时间出去活动一下”,但她对体育课的评价却是“不算枯燥,却也没什么意思”。

在升学率的“硬性”考核面前,体育课难逃“鸡肋”的命运。对于传统的跑、跳、投训练,很多学生表示“兴趣一般”,“每当快考试的时候,体育课就被挤占了”,也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的情况。

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慎之又慎”的原因之一。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体艺处处长王宏伟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但也仅对运动队训练开放,其他的学生几乎无缘进去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微博)附属中学的一位体育老师也表示,近些年,由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体育技能下降,跳箱、单杠这类器械项目一直使用得比较少,“许多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仅难度会降低,也都选择逐渐淡化这些项目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学校体育应如何发挥作用?

兰州市体育老师田宏表示,要想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所受益,可以根据现有学生的状况设计有特色的体育课。“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发展,避免枯燥,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中央专门下发了文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比如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

但时隔,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仍未能有效改观。“学校体育教育的探索非常复杂,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或检查‘突击’体育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毛振明说,要发挥学校体育的真正功效,关键在于监督与考核机制的完善,以促进学校对政策的落实。

父母爱户外,孩子才不“宅”

家庭氛围直接决定青少年生活习惯

“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尴尬现状被一语道破。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的数据表明,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很多孩子在体育方面没什么特长,参与兴趣低,特别是现在有了很多可以代替体育运动的活动,”毛振明说,“‘宅’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由于青少年运动氛围的缺失,体育运动越来越淡出学生们的视线。除了学习压力和对体育“兴趣不高”外,缺少运动伙伴、运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使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了“无米之炊”。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运动场地,康嘉诚与同学的聚会内容就经常从打球变成吃饭,久而久之,他们便放弃了体育运动的计划。不过,也有学生可以“因地制宜”。于雅惠就选择了跳绳这项简单易做的体育运动。

“中考体育有这个项目,练着练着也就成了习惯”,她说,有时懒得动,父母就会拿着跳绳,拉着她一起下楼活动,“边跳绳边和他们聊聊天,或者自己听听英语,20分钟的时间也不算长”。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一两项运动爱好,与孩子共同运动。”孙宏艳说,“也可以帮助孩子结交运动伙伴,增加家庭小环境的运动氛围”。

她认为,家庭氛围对青少年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运动场地可以因地制宜,时间也可以化整为零,“关键还在于家长观念上的转变”。

相关文章
  1. 家长的性格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2. 家长的心态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家长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4. 家长心理健康影响孩子
  5. 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
最新文章
  1. 中考物理必须要记的50个知识要点!赶紧做记录!
  2.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篇
  3. 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有哪些?
  4. 点击破百万!中考语文9个万能答题公式!
  5. 人教版高一年级政治知识点总结
  6. 初中孩子厌学?先别再怪孩子不上进
  7. 语文学习总结作文篇
  8. 初中生数学基础差?这5个方法真能提分
  9.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0. 语文期中复习,学生说的这三招最管用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