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孩子怎么管?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1-03】孩子哪儿有不淘气、调皮的,尤其是男孩子。有时候好言相劝,效果甚微;有时候态度强硬,也难以见到他们畏惧。那么,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6种方法,或许能有所助益。
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幼儿的“调皮”行为
对于“调皮”幼儿,很多老师常常将他们的淘气、捣蛋、喜欢搞“恶作剧”等行为解读为有意捣乱、破坏,然后轻率地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种态度对幼儿的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
实际上,如果我们稍加冷静,就会发现,“调皮”幼儿的很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程度上稍显突出。许多“调皮”行为中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如好奇、活泼、好问是在探索世界的方式,不听话可能是孩子坚持己见的一种表现,好斗则可能意味着孩子有进取心。只不过,当这些表现在某些场合、时间或者强度过大时,就需要我们以理智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教育。
区别对待,多给“调皮”幼儿一份关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过分调皮的孩子因受到老师的愤怒而被孤立。然而,实践证明,被成人或集体唾弃的幼儿往往会自暴自弃,埋下自卑或逆反的种子,这只会让教育目标渐行渐远。
应知道,爱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应时刻关注调皮孩子的言行,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宽容他们天真无邪的一面,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甚至容许他们犯一些错误。
当“调皮”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冷静,然后深入细致地观察,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若是属于幼儿正常年龄特点的表现,比如,幼儿因为好奇而捉弄他人,应予以理解与引导;如果是家庭问题,建议家长采取冷处理、鼓励等方式。对于霸道的孩子,可尝试榜样说服法、诱导法等。
防患于未然,用暗示引导幼儿自觉改正
有些孩子表面上对自己的问题行为漠不关心,但内心却渴望得到改进。因此,当孩子的调皮行为初现或反复出现时,我们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引导他们自我纠正。
例如,在上课时,当孩子戳别人的小伙伴,老师可以用眼神示意或走到他身边,将他的手放回自己身上。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自觉地认识到问题,并主动改正。再比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如果有孩子随意走动、捣乱,可以问他:“你在玩游戏吗?你扮演的是谁?你知道怎么玩智力游戏区的棋吗?”根据他的回答,安排他适合的活动。
让孩子在感受中自我纠正不良行为
针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可以在特定环境中让孩子亲身感受行为带来的情感,从而让他们分辨对错,主动改正。
比如,小辉今年六岁,有一天早上,妈妈悄悄告诉老师:“昨天放学时,我发现他拿了一个玩具小汽车。我生气地教育了他,但他不听,因为他非常喜欢那个玩具。”老师没有立即收走玩具,而是做好了引导的准备。
接着,老师在某一天将小辉常玩的变形玩具藏起来。果然,下午区域活动时,小辉找不到变形玩具了,他着急地四处寻找,并向老师报告:“老师,变形玩具不见了!”
老师装作惊讶地说:“是吗?是不是有个小朋友非常喜欢它,拿回家去玩了?这样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多可惜呀。”然后继续说:“刚才有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他很喜欢的玩具小汽车也不见了。不过,我相信,那个拿走玩具的小朋友明天肯定会把它送回来的,否则,喜欢那些玩具的小朋友会很伤心的。”
第二天,小辉自愿还回了玩具,从此以后再没有随意拿走东西。就这样,老师通过“失去”变形玩具的情境,让幼儿亲身感受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
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挖掘“调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调皮”幼儿虽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坚持己见、聪明才智等。我们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例如,有一个名叫尚尚的男孩,上课时经常不等老师点名就突然提问,打断课堂秩序。通过仔细观察,老师发现他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于是,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并提出要求:“你聪明,反应快,老师喜欢你。如果你能遵守纪律,在老师讲完后再举手提问,老师会更加喜欢你。”结果,他逐渐改掉了这个习惯。
另外,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在活动区担任“交警”值班,通过这个角色,他们能够培养责任感,坚持到底。同学们对他们的评价也会提升,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突破所带来的快乐,变得更加优秀。
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充分玩乐和“发泄”的机会
幼儿天生好动,玩具则是他们的好伙伴。作为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材料、玩具和学具,确保幼儿有丰富的玩耍和操作机会,这样他们就有了事情可做,不会随意乱跑。
“调皮”幼儿通常精力旺盛,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允许他们释放多余的能量。比如,保障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允许他们跑跳,参与一些高能耗的游戏等。
对于那些聪明而有点“小聪明”的孩子,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寻找解决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过分调皮的行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有时情况会有所好转,但之后可能会反复出现。如果我们轻易放松,前期的努力可能会付诸东流。
因此,面对“调皮”孩子,教师和家长应保持持久的耐心和毅力。对于那些不能立即改变的情况,需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总会有进步的一天。而对于已经取得改变的情况,也要注意巩固,不断加强。只要教师充满爱心、耐心和毅力,最终会收获“由量变到质变”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