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的日常:那些没写进总结里的真实成长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6】
学期末整理材料时,翻到一本教研记录本,纸页发黄,字迹潦草,有几处还沾着咖啡渍。没人会把这样的本子放进宣传册,但正是这些凌乱的笔记,藏着我们真正学会教语文的过程。
我们组的教研从不讲“必须怎么做”。没有统一模板,不强求流程完整,甚至不追求“完美课例”。每次轮到谁主讲,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节课,大概率会出问题。可正是这些“出问题”的课,成了我们最期待的时刻。
有位老师讲《背影》,设计了三个环节:朗读、分析、写信。课上到一半,学生突然问:“老师,他父亲翻月台时,有没有人帮忙?”全班安静了三秒,然后七嘴八舌地吵起来。有人觉得是父亲固执,有人说是时代限制,还有孩子说:“他怕别人看见自己老了。”那位老师没急着纠正,也没按教案往下走,而是让孩子们分组辩论。
下课铃响了,没人动。最后,她只说了一句:“你们说的,我都记下了,明天我们继续。”
那天晚上,教研组多了一张便签:“学生不是在学‘父爱’,是在学‘如何面对衰老与尊严’。”这句话后来被贴在办公室墙上,没人摘掉。
我们不追求“高效课堂”,但追求“真实对话”。有次一位年轻老师讲《孔乙己》,用了PPT,配了背景音乐,还设计了角色扮演。课后,老教师没说好与不好,只问:“你让学生摸到孔乙己的手了吗?”年轻老师愣住。
后来她重新设计,删掉所有花哨的东西,只让学生闭眼听一段描写孔乙己走路的原文,然后写:“如果你是那个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你心里怎么想?”那堂课,没人举手,但交上来的纸条,有六张写满了眼泪。
我们不反对技术,只是更在意:孩子有没有在文字里,看见自己。
有一次,一位老师因为学生作文里写“我爸总打我妈”,不知道该怎么批改。她带着作文来找我们。有人建议“引导正面价值观”,有人提议“联系心理辅导”,她没采纳。她只在作文本上写:“你写得很真实。我小时候,也怕爸爸发脾气。后来我才知道,他不是不爱我们,是他不知道怎么爱。
”那天放学后,那个孩子没走,站在她桌边,沉默了五分钟,然后轻轻说了句:“老师,你也有这样的爸爸?”
那篇作文,最终没改“思想错误”,也没贴“优秀范文”。但它被复印了十份,发给了全组老师。没人说该不该,但每个人都多了一点耐心。
我们不搞“名师示范课”那一套。外校来的老师说我们“太散”,说我们“没系统”。可我们自己知道,系统不是教案里的五个步骤,是学生某天突然说:“老师,我昨天重读了《社戏》,才发现鲁迅写的是‘我’和‘他们’的隔阂,不是‘童年美好’。”——那一刻,语文才真正活了。
有次教研,我们争论“要不要教文言文的语法”。一位老师说:“中考考断句,不教不行。”另一位说:“孩子连‘之乎者也’都没感觉,背再多句式也没用。”争了半小时,没人赢。最后,一个老师说:“那我们试试,先不讲语法,让他们读《论语》里‘学而时习之’,然后每人写一句‘我今天学了什么,怎么用的’。
”结果,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写:“我今天没抄作业,因为我记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她没背过这句话的意思,但她记得。
我们开始相信:语言不是知识,是生活。
后来我们做了一件事:每周三下午,不安排教研,改成“读书会”。不指定书目,不写心得,只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读十分钟。有人带《平凡的世界》,有人带《城南旧事》,有人带一本旧版《唐诗三百首》,封面都磨破了。没人要求发言,但每次结束,总有人默默把书留在桌上,第二天,就有人接着读。
有次,一个新来的老师问:“你们这样,能提升成绩吗?”没人回答。一个月后,她悄悄告诉我,她班上两个以前语文不及格的学生,开始自己写诗,写给同桌,写给奶奶。其中一个在日记里写:“我以前觉得语文是考试,现在觉得它是心跳。”
我们没统计过有多少人进步,也没发过“教研成果报告”。但我知道,有孩子开始在作文里写妈妈的白发,写爸爸的沉默,写外婆做的咸菜,写自己偷偷藏起来的零花钱——这些,都不是试卷能考出来的。
教研不是为了上一节“好课”,是为了让孩子在文字里,找到说话的勇气。
我们不追求“教学模式”,只在意“有没有人愿意听孩子说完”。
有位老师退休前,把一摞学生作文交给我,说:“这些,你留着。”我翻开,全是她带的毕业班写的“给十年后的自己”。有一篇这样写:“我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考上大学,但我记得,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我最怕的不是考试,是没人懂我’。那天,我哭了,但没人笑我。”
那摞作文,现在还放在我的抽屉里。
教育不是流水线,不是标准答案,不是评分细则。它是一群人,在无数个普通下午,因为一个孩子的一句话,停下脚步,认真地、安静地,重新思考:我们到底在教什么。
我们没做过大数据分析,没发过论文,没拿过奖。但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愿意在作文里写下“我害怕爸爸不说话”,语文,就真的走进了生活。
这不是教研方案,这是日子。是粉笔灰落在教案上的声音,是课间走廊里突然响起的一句“老师,这句话,我懂”,是某个深夜,你翻到一篇作文,突然发现,那个你曾经以为“没希望”的孩子,正在用文字,悄悄地,活出自己。
我们不宣传方法,我们只记录真实。
因为真正的教育,从不在PPT里,而在那句没说完的、颤抖的、却勇敢说出来的“我懂”里。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胡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学
- 胡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工商管理
-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应用心理学
- 杨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吴教员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婴托
- 田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婴托
- 刘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大数据双学位)
- 钟教员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英语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