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三:合成氨反应的实用复习要点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5】
合成氨是高中化学选修三中的核心反应之一,也是工业化学的经典案例。它不只考方程式,更考你对平衡、速率、条件权衡的理解。考试常以选择题、流程分析题出现,掌握这些要点,能直接提分。
反应原理:N + 3H 2NH,放热,气体分子数减少。这意味着降温、增压有利于氨生成。但现实生产中,不能只看平衡,还要看效率。
压强怎么选?
压强越大,平衡越向右移动,反应速率也越快。但设备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工业上一般用10~10 Pa,约100~1000个大气压。这不是为了追求极限转化率,而是平衡了效率和成本。学生容易误以为“压强越高越好”,其实超过10 Pa后,收益递减,得不偿失。
温度怎么控?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这是常识。但合成氨是放热反应,升温会使平衡左移,氨产量下降。实验数据表明,700K左右是折中点:速率够快,转化率还能接受。低于600K,反应太慢;高于800K,氨分解明显。记住这个区间,别死记“低温有利”,要理解“适中才有效”。
催化剂的作用
铁催化剂(FeO + KO、AlO助剂)能降低活化能,让反应在较低温度下快速进行。它不改变平衡位置,但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考试中常考“催化剂能否提高产率”,答案是不能。它只管快,不管多。
分离氨气,为什么重要?
反应生成的氨气如果不及时移走,会积累在体系中,推动平衡向左——氨开始分解。工业上采用冷却液化法,把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来,剩余的氮气和氢气循环使用。这个操作,本质是“移走产物,驱动反应继续”。这是勒夏特列原理的直接应用,不是“加料”就能解决的问题。
投料比怎么定?
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不是1:3,而是1:2.8。为什么?因为氮气更难活化,反应速率慢。多加一点氢气,能提高氮气的转化率。实际生产中,氢气过量5%~10%,是经济最优解。别被课本上的化学计量比骗了,工业讲究的是“实用效率”,不是“理论完美”。
常见误区提醒
- 误以为“催化剂能提高氨的平衡产量” → 错。催化剂只加速达到平衡,不改变平衡点。
- 误以为“温度越低越好” → 错。太低,反应慢到没意义,工厂一天产不出几吨氨。
- 误以为“压强越大越安全” → 错。高压设备维护成本高,泄漏风险大,企业不会无脑加压。
- 误以为“投料比必须1:3” → 错。实际是1:2.8,氢气略多,为了补氮气的“慢”。
考试怎么考?
选择题常考:
- 哪个操作能提高氨的产率?→ 降温、增压、分离氨
- 哪个操作能加快反应速率?→ 升温、增压、加催化剂、增大浓度
- 哪个操作既能加快速率又能提高产率?→ 增压、分离氨(降温只提高产率,不加快速率)
大题常考流程图分析:
- 为什么循环使用未反应气体?→ 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成本
- 为什么用铁催化剂?→ 活性好、价格低、寿命长
- 为什么温度选700K?→ 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的折中
复习建议
1. 把合成氨反应写在笔记本首页,每天默写一次方程式、条件、影响因素。
2. 画一张表格,左边列“改变条件”,右边列“对速率影响”和“对平衡影响”,对比记忆。
3. 不要背“工业条件”,要理解“为什么是这个值”。比如10 Pa不是随便定的,是经济和工程的极限点。
4. 做题时,看到“合成氨”三个字,立刻想:放热、气体体积减小、催化剂、分离产物、投料比略偏氢。
这题不难,但容易在细节上丢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能不能说出“为什么不是1:3”、“为什么不是500K”、“为什么催化剂不提高产率”。这些,才是高考命题人想考的思维深度。
别只记结论,要懂逻辑。化学不是背书,是解决问题。合成氨这一个反应,能考出你对平衡、速率、成本、工程思维的综合理解。把它吃透,其他可逆反应,思路自然打通。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贺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应用化学
- 胡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学
- 胡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工商管理
-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应用心理学
- 杨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吴教员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婴托
- 田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婴托
- 刘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大数据双学位)
- 钟教员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英语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