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启示: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31】
在大庙小学的这间教室里,十二个孩子围坐在略显陈旧的课桌前,窗外是山间清晨的薄雾,教室里回荡着朗读声。他们读的不是简单的课文片段,而是试图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历史与生活逻辑。
作为这学期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并不只是教授拼音、字词和段落大意,更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在一个信息爆炸却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这不是一场宏大的教育改革,而是一次微小却真实的课堂探索。没有华丽的数据支撑,也没有复杂的模型推演,有的只是每天与十二个孩子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引导与反思。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中,一些朴素但深刻的教育理念逐渐浮现。
从“读通”到“读懂”:阅读教学的本质转变
很多语文课停留在“读通”阶段——学生能准确朗读课文,能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但止步于此。然而,“读通”不等于“读懂”。真正的阅读,是进入文本内部,与作者对话,与情境共情。
本学期我们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没有急于讲解时代背景或人物形象,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问:“如果你是雨来,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打开了通往深层理解的大门。一个平时沉默的女孩举手说:“我可能会害怕,不敢救别人。”另一个男孩则说:“我觉得他很勇敢,但也很聪明,知道怎么骗敌人。”
这些回答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其实有能力进行价值判断和情感代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愿意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节奏,把原本计划两节课完成的内容延长到三节,增加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不仅复述情节,还尝试揣摩人物心理,甚至改编结局。有学生提出:“如果雨来没有跳河,而是藏在地窖里呢?
”这种发散性思维,正是语文素养中“思维能力”的体现。
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提取信息,而是培养一种“文本敏感力”——对语言节奏的感知、对情感变化的觉察、对逻辑结构的把握。这种能力不会通过刷题获得,只能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慢慢积累。
朗读不是表演,而是理解的外化
很多人误以为朗读是为了“读得好听”,于是课堂上充斥着夸张的语调和做作的情感。但在我看来,朗读的本质是“用声音表达理解”。
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默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再尝试朗读。我发现,凡是真正理解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句话的学生,朗读时语速自然放慢,声音轻柔;而那些只是机械记忆的学生,则往往语调平直,毫无起伏。
于是,我开始强调“朗读前的思考”。每次朗读前,我会问三个问题:这句话写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我该怎么读才能传达这种情感?这三个问题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框架,帮助学生从被动朗读转向主动表达。
更有趣的是,当学生开始关注朗读的质量时,他们对文本的注意力也显著提升。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觉得朗读很无聊,但现在我发现,读得好的时候,好像自己真的站在漓江边。”这种沉浸感,正是语文教学最珍贵的成果之一。
写作:从“写满”到“写真”
写作教学常陷入一个误区:重数量轻质量,重格式轻内容。老师布置日记,学生就写“今天天气晴,我和妈妈去公园”,然后凑够两百字交差。这样的写作训练,除了消耗时间,几乎无助于表达能力的提升。
我的做法是减少写作频率,但提高反馈质量。每两周写一篇作文,但每一篇都经过三次修改。第一次是学生自评,用红笔标出自己最满意的句子;第二次是同伴互评,要求至少提出一条具体建议;第三次是我批改,重点不在错别字,而在“有没有说清楚你想说的话”。
有一次,一个学生写《我的爸爸》,开头是“我的爸爸很辛苦”。我问他:“怎么辛苦?你能让我看到吗?”他想了想,改成:“爸爸每天早上六点就出门,冬天的时候,我醒来只能看见他留在桌上的半杯凉茶。”这个细节让我心头一震。这才是真实的表达,不是套话,不是模板,而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语言。
我告诉学生:“写作不是为了取悦老师,而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你的世界。”当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种沟通方式,而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时,文字就开始有了温度。
语文与生活的联结:让知识“活”起来
语文不应只存在于课本和试卷中。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碰撞,才能真正内化为素养。
我们在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正好赶上学校组织垃圾分类活动。我没有简单地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保护环境很重要”,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我们班一天产生多少垃圾?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如果每个人都不分类,长期会怎样?
孩子们用本子记录数据,拍照取证,甚至计算出如果全校学生都乱扔废纸,一年浪费的树木数量。这些真实的数据让他们对“资源有限”有了切身感受。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我觉得‘保护地球’是个很大的词,现在我知道,它其实就是不乱丢一张纸。”
这种跨学科的实践,让语文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成为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学生在表达中运用了课文中“滥用”“枯竭”“再生”等词汇,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这些词来描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中的遗憾与反思
当然,这学期也有许多不足。最明显的是个别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跟不上整体进度。我尝试过课后辅导,但由于时间有限,效果并不理想。我也意识到,统一的教学进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未来是否可以尝试分层任务?比如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专注于文本理解,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挑战深度分析?这个问题仍需探索。
另外,虽然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为了赶进度,还是会不自觉地引导他们说出“标准答案”。这提醒我,真正的尊重多元观点,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课堂管理技巧和时间规划能力。
家庭教育的延伸:家长不是旁观者
语文学习不能只靠课堂。家庭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我曾让家长参与一次“共读之夜”活动,要求他们和孩子一起读一篇短文,然后互相提问。反馈出乎意料地积极。一位家长说:“我一直以为语文就是背课文,今天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聊。”
其实,家长不需要是语文专家,只要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就是在支持语文学习。哪怕只是饭桌上问一句:“今天读的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对话,比任何补习班都更有价值。
教育是慢的艺术
十二个学生,一个学期,三十多篇课文,无数个清晨与黄昏。我不确定他们记住了多少知识点,但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在朗读时突然笑出声的女孩,因为她觉得自己“读出了风的声音”;也记得那个在作文本上画了一棵大树,说“这是我和爸爸种的,就像课文里的小英雄一样勇敢”的男孩。
语文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培养标准答案的复制者,而是唤醒每一个孩子内在的语言生命力。它需要耐心,需要信任,需要教师放下“必须完成教学任务”的焦虑,真正看见学生,听见他们的声音。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一种“慢”的勇气——慢下来,让学生多读一遍,多想一秒,多说一句。因为真正的学习,往往就发生在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瞬间。
而我,将继续在这间山间教室里,与孩子们一起,寻找文字背后的光。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康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集成电路工程
- 张教员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 冯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