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期中复习,家长和老师能做的五件具体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5】
期中考试前的两周,是孩子语文学习的关键窗口。不是所有孩子都清楚该从哪里下手,也不是所有家长都知道怎么帮得上忙。我们班43个孩子,有人字词扎实、阅读流畅,也有人拼音拼不准、作文写不顺。复习不是刷题,而是把散落的知识点重新串起来,让孩子看得见进步。
第一件事:每天10分钟,拼读不能停
拼音不是低年级的专利。班上有几个孩子,识字量不小,考试却总在拼音题上丢分。不是不会认字,是看到“zh、ch、sh”就犹豫,看到“ü”上面的两点就漏掉。这些错误,不是靠考前突击能补回来的。
建议每天晚饭后,抽10分钟,让孩子读一段课文,不用快,但每个字都要拼出声。家长不用会拼音,只需要听。孩子读错了,不急着纠正,等他读完,再问:“这个词,你觉得怎么读?”给他一次自己发现的机会。如果还是错,轻声告诉他正确读音,再让他重复三遍。重复不是惩罚,是让声音在口腔里形成记忆。
不要指望一次听写全对。听写可以隔两天做一次,重点不是分数,是让孩子意识到:拼音不是选做题,是基础工具。工具用不好,后面的文章、作文,都像踩在薄冰上。
第二件事:背诵不是背课文,是背思路
课本里的日积月累、重点段落,背下来不是为了应付默写。真正有用的,是孩子能说出“为什么这段话要这样写”。
比如《草船借箭》里“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出兵”,这句话不是简单描写天气,而是表现诸葛亮懂人心。孩子背下这句话,家长可以问:“如果换成‘天气太差,曹操不敢出来’,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孩子答不上来,没关系,让他再读一遍原文,找找哪个词让语气更准。
背诵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一遍故事。讲得慢不要紧,讲得乱也不要紧。关键是,他能不能把“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说清楚。这比默写十个词,更能检验理解力。
第三件事:阅读题,别只看答案,要看“怎么想”
课内阅读题,孩子常丢分,不是不会找答案,是找不到“答案藏在哪”。比如问“从这段话能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孩子直接抄“聪明”“勇敢”,却说不出依据。
复习时,拿一篇课文,让孩子指着句子说:“这里哪个词让你觉得他很聪明?”“这句话里,哪个动作说明他很紧张?”让孩子把“关键词”圈出来,再写一句:“这个词说明他______。”
不要求写得多漂亮,只要求写得有依据。比如:“‘皱着眉头’说明他心里有顾虑。”“‘立刻转身’说明他反应快。”这种练习,不是为了答题规范,是为了训练“从文字里找证据”的思维习惯。
第四件事:作文,从抄句子开始,到写感受结束
这个学期,我让学生每天抄一段喜欢的作文句子,不是为了积累好词好句,是为了让他们发现:好文章不是靠堆华丽词藻,而是靠真实感受。
孩子抄了“雨点打在伞上,像妈妈轻拍我的背”,第二天问他:“你有没有听过类似的声音?”他可能说:“下雨天,我爸骑车带我,雨衣哗啦响,我贴在他背上,觉得特别暖。”这就是他的句子。
作文不是写给老师看的,是写给自己听的。让孩子每周写一次“小日记”,不计字数,不讲结构,只写一件事:今天最让你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瞬间。可能是奶奶煮的粥太烫,你吹了五口才敢喝;可能是同桌借你橡皮,没说谢谢,你却记了一周。
这些真实的小片段,比背十篇范文有用得多。考试时,孩子写的不是模板,是自己心里长出来的语言。
第五件事:差生不是“学不会”,是没被看见进步
班里有几个孩子,平时作业潦草,考试总在及格线徘徊。他们不是笨,是看不到努力的意义。一次听写错了12个词,他觉得“反正下次还是错”,就放弃了。
改变从“小胜利”开始。不要盯着错题,先看他这次比上次少错了几个。少错两个,就告诉他:“你看,你记得住‘犹豫’这两个字了,上次你写成‘犹预’。”他眼睛会亮一下。
课间拉他走几步,问:“你今天读课文,有没有哪句读得特别顺?”他可能说:“‘春风又绿江南岸’那句,我读了五遍,终于不卡了。”这时候,你不用夸他聪明,只说:“那句你读得真稳。”
孩子不需要被说“你该努力”,他需要被看见“你已经做到了一点点”。只要他愿意再试一次,就有希望。
复习不是冲刺,是把日常的碎片,一块一块捡起来,拼成一张完整的图。家长不一定要懂语文教学,但可以做到:不催、不骂、不比,只问一句:“今天,你发现什么新意思了吗?”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贺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应用化学
- 胡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学
- 胡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工商管理
-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应用心理学
- 杨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吴教员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婴托
- 田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婴托
- 刘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大数据双学位)
- 钟教员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英语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