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有偿家教背后的教育失衡:从师德建设到教育公平的深层思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30】
在许多家长的朋友圈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对话:“孩子数学跟不上,得找个老师补一补。”“听说某某学校的老师私下开班,要不要托关系报个名?”这些看似寻常的交流背后,隐藏着一个长期存在却始终敏感的话题——有偿家教。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教育生态中的焦虑、失衡与伦理困境。
我们今天不谈该不该“补课”,而是深入探讨:当知识变成商品,当教师的角色被模糊,我们的教育究竟在走向何方?
教师,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至今仍被镌刻在许多师范院校的校训墙上。然而,当“解惑”开始明码标价,当“授业”被限定在课后小房间的灯光下,我们不得不追问:教师的职业边界在哪里?教育的本质是否正在被悄然改写?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教师应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一规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教育生态的深刻洞察。
试想,一位教师白天在课堂上授课,晚上却为部分学生开设收费补习班,这种行为本身就构成了教育资源的再分配——而这种分配,并非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是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
这种分配机制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可以为孩子购买额外的“知识服务”,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只能依赖课堂上的有限时间。久而久之,教育的起点公平被打破,课堂之外的差距被进一步放大。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教育分层。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教师可能在正常教学中刻意保留部分内容,留待课后“重点讲解”,这种“拆分教学”的做法,本质上是对公共教育资源的私有化。
我们不能否认,许多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初衷是善意的——他们希望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赶上进度。但动机的正当性并不能掩盖行为的合规性问题。教师的职责本就包括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在课后为后进生补课,这本就是职业范围内的应有之义。如果将这部分工作商品化,实际上是在将公共职责转化为私人盈利。
这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伦理,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完整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有偿家教的存在,往往反映出学校教育与家长期待之间的落差。为什么家长宁愿花钱补课,也不完全信任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什么学生宁愿在课外班重复学习,也不愿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这背后,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分数”的过度追逐。补课,本质上是应试教育的衍生品。
当升学压力层层传导,当评价体系依然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家长和学生自然会寻求“加码”的途径。而教师,作为最了解考试规律的群体,自然成为这一需求的“供给侧”。
于是,一个怪圈形成了:应试压力催生补课需求,补课需求刺激有偿家教,有偿家教又反过来加剧教育不公,而教育不公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的焦虑,最终推动更多人加入补课大军。这个循环一旦形成,便难以打破。即便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有偿家教,也难以彻底根除。因为真正的问题不在“补课”本身,而在支撑它的整个教育逻辑。
我们常听到一种观点:“既然有需求,为什么不放开?”这种市场化的思维看似合理,实则危险。教育不同于普通商品,它关乎人的成长、社会的公平与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将教育完全交给市场,那么最终决定孩子能接受多少教育的,将不再是他们的努力,而是家庭的支付能力。这与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背道而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强调,教育应是“普遍可及、公平、包容”的权利。而有偿家教的泛滥,恰恰在侵蚀这一权利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教师的现实处境。许多教师的工作远不止八小时。备课、批改作业、参与教研、应对检查,这些工作大量占用个人时间。在一些地区,教师的薪酬水平与工作强度并不匹配。在这种背景下,个别教师选择通过有偿家教增加收入,虽不可取,但也情有可原。
这提醒我们,解决有偿家教问题,不能仅靠“堵”,更需要“疏”。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够体面地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其从事有偿家教的动机。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如果学校和教师的绩效依然高度依赖考试成绩,那么“抢时间、抢进度、抢分数”的行为就难以杜绝。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在许多地方,依然是“墙上贴着素质教育,手里抓着应试教育”。要真正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推动评价机制的改革,让多元发展、个性成长成为可能。
只有当学生不再被单一的分数标准所束缚,家长才可能放下焦虑,教师也才能回归教育的本真。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的发展正在为教育公平提供新的可能。在线教育平台、免费学习资源、开放课程等,正在打破地域和经济的限制,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优质内容。例如,一些知名中学的教师将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公共平台,供全国学生免费学习。这种“共享式教学”不仅没有违背师德,反而体现了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
它证明,知识的传播不必以盈利为前提,教师的影响力也可以超越课堂的围墙。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要理性看待补课。如果孩子确实在某一科目上存在理解困难,适当的辅导是必要的,但应优先考虑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或公益性质的学习小组。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依赖外部“补给”,而是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后,要积极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共同营造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远比盲目报班更有意义。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也有责任推动教育环境的改善。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呼吁教育投入的增加,关注农村和薄弱学校的资源分配,这些都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实际行动。教育不是某个家庭或某位教师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事业。当我们抱怨“内卷”时,不妨想想: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助推了这场竞争?
当我们为孩子报班时,是否曾考虑过这对其他家庭意味着什么?
回到最初的问题:有偿家教为何难以根除?因为它植根于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应试压力、资源不均、评价单一、待遇失衡。要解决它,不能只靠一纸禁令,而需要系统性的改革。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补习班,而是更公平的教育制度;不是更多“名师私教”,而是更多“好老师”能在公共课堂上发光发热。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不是灌满容器。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主动探索、质疑和建构的过程中,而不是在重复刷题和机械记忆里。当我们把目光从“补多少课”转向“学得怎么样”,从“考了多少分”转向“成长了多少”,或许才能真正走出当前的困境。
让我们回到教师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一位拒绝有偿家教、坚持在课后无偿辅导学生的老师,他所传递的不仅是数学公式或英语语法,更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对公平的坚守。这种精神,远比任何补习班都更值得尊敬,也更值得传承。
教育,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不需要喧嚣的补课广告,也不需要天价的“名师课程”。它需要的是每一位教育者内心的清醒,每一位家长的理性,以及整个社会对公平与良知的守护。
当我们共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或许有一天,孩子们不再需要在放学后奔赴另一个“课堂”,而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在书桌前从容思考——那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搜索教员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康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集成电路工程
- 张教员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 冯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微信版
微信版
 -北京家教  京ICP备10209629号-19
-北京家教  京ICP备10209629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