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小学数学见习手记:从课堂到心灵的教育探索

小学数学见习手记:从课堂到心灵的教育探索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7
小学数学见习手记:从课堂到心灵的教育探索

我坐在教室后排,手里攥着一支红笔,面前摊开的是三十多本刚收上来的数学作业本。窗外阳光斜斜地洒在课桌上,粉笔灰在光柱里轻轻浮动。这不是我第一次批改作业,但每一次翻开本子,都像打开一扇扇小窗——有的工整清晰,有的涂涂改改,有的在算式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哭脸。

这些稚嫩的笔迹,是孩子们思维的轨迹,也是我作为见习教师最真实的教材。

一、备课不是抄教案,而是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最初协助指导老师备课时,我天真地以为“角的认识”这节课,无非是画几个角、讲讲顶点和边。直到老师问我:“你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角’,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愣住了。原来,备课的核心不是把课本内容搬到黑板上,而是站在孩子的视角,重建他们认知世界的路径。

我们决定在课堂上带进生活中的“角”:教室门打开时的夹角、剪刀张开的锐角、桌子边缘的直角,甚至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臂比划出不同大小的角。有个孩子突然举手:“老师,我爸爸修车时扳手拧螺丝,那个扳手和螺丝之间也有角!”那一刻,抽象的几何概念突然有了温度。数学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孩子眼中世界的一部分。

备课的真正价值,在于预判学生的思维卡点。比如讲“进位加法”,很多孩子卡在“为什么十位要加1”这个环节。我们提前准备了小棒和计数器,让孩子亲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放到“十位”的盒子里。动作先于理解,具象先于抽象——这是儿童认知的铁律,却常被我们忽略。

二、课堂不是独奏,而是师生共舞的即兴剧场

站在讲台上讲解竖式加法时,我原以为只要步骤清晰、板书工整就够了。可当我说“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时,前排一个男孩皱着眉头小声嘀咕:“为啥要‘进’?不能放旁边吗?”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成人习以为常的术语,对孩子可能是天书。

我立刻停下讲解,拿起粉笔在黑板角落画了个小房子:“想象个位是个小房间,只能住9个人。现在来了8个客人,又来了7个,挤不下了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开后门!”“搭帐篷!”我笑着摇头:“数学王国的规定是——每满10人,必须派1个代表去十位的大房间报到。”孩子眼睛亮了:“哦!是搬家啊!

” 这个即兴的比喻,比教科书上的定义管用十倍。

课堂的魔力在于生成性。当学生用“搬家”理解进位时,另一个孩子突然问:“那如果十位也住满了呢?”——这恰好引出了百位的概念。好的教学不是按剧本走完流程,而是敏锐捕捉那些意外的火花,把它们变成照亮更多角落的火种。

三、作业本是对话本,红笔是翻译器

批改作业曾是我最机械的任务,直到发现一个女孩连续三次在“7×8”上写错。我本想打个叉了事,却瞥见她在错误答案旁画了个小小的问号。课后我蹲在她桌边问:“这个问号是给老师看的吗?”她点点头:“我背口诀时明明记得,一写就乱。”原来问题不在记忆,而在提取——她需要把口诀从“背诵区”搬运到“应用区”。

我教她一个笨办法:做题前先闭眼默念三遍口诀,像开机预热。下次作业,她在“7×8”旁边画了个笑脸。红笔的使命不是审判对错,而是破译孩子思维中的密码。那些涂改的痕迹、犹豫的笔画、角落的涂鸦,都是无声的求救信号。教师要做的,是把“你错了”翻译成“我懂你卡在哪里”。

四、游戏不是调味剂,而是认知的加速器

组织数学竞赛时,我原计划用传统抢答模式。但指导老师建议:“把题目藏在教室各处,答对才能拿到下一道题的线索。”孩子们瞬间化身“数学侦探”,满教室奔跑解题。有个平时沉默的男孩,在找到藏在花盆后的题目时兴奋大叫:“我破解密码了!”——他解的其实只是道简单的加法题,但“破解密码”的叙事让他眼中有了光。

游戏化的核心不是热闹,而是重构学习动机。当孩子为“通关”而计算时,运算从任务变成了工具。我们设计过“超市购物”游戏:每人发100元虚拟币,货架贴着商品价格,要求买三样东西且总价最接近100元。孩子们疯狂心算、比价、调整方案——这比做十道应用题更能培养数感。

五、教师的成长,在孩子的瞳孔里照见自己

见习结束那天,我整理听课笔记,发现最初记录的全是“教学步骤”,后来渐渐变成“学生反应”。最大的转变发生在某个午后:一个总算错进位加法的女孩,突然在作业本上写道:“老师,我把进位的1画成小火箭,它咻地飞到十位去了!”我怔住了——原来她早已超越机械计算,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数学语言。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往往藏在这些微小顿悟里。当我意识到“角”可以是剪刀、是手臂、是扳手时,我对数学的理解就从知识点变成了认知地图;当我把“进位”翻译成“搬家”时,教学法就从技巧升华为共情。职业素养不是写在师德规范里的条文,而是看到孩子画哭脸时,忍不住蹲下来问一句:“哪里让你难过了?”

六、教育的终极命题: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

批改最后一本作业时,我在一个男孩的错题旁看到他写的:“下次我要当数学超人!”红笔悬在半空,终究没打叉。比起正确答案,这份天真的野心更值得珍藏。数学教育的目标,真的是让孩子熟练计算\( 37+48 \)吗?还是通过\( 37+48 \),教会他们面对复杂问题时拆解、重组、迁移的能力?

那些在课堂上比划角的孩子,未来可能忘记“顶点”的定义,但会记得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那些把进位1画成火箭的女孩,或许成年后不再需要手算加法,但会保留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创造力。教育最深的烙印,从来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传递过程中塑造的思维习惯与情感联结。

离开见习学校时,我在教案本扉页写下:“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数学心跳。”有人问心跳如何量化?我答:当孩子主动把生活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时,当他们在错误答案旁画问号而非放弃时,当他们为解出一道题而眼睛发亮时——你听,那就是心跳的声音。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李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张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3. 赖教员 华东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4.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5.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6.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7.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8.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9.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
  10. 陈教员 贵阳学院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