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四年级学生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童话故事

四年级学生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童话故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6
四年级学生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童话故事

童话不是简单的动物说话或魔法降临。它是一种用拟人化角色承载情感与思考的表达方式。四年级学生写童话,不是为了编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而是学会用想象表达对世界的观察。

第一步:看清童话的四个特征

不要只记住“动物会说话”。真正的童话有明确的结构特征:

- 拟人化:树木会叹息,钟表会抱怨,铅笔会嫉妒橡皮。不是赋予它们人类外形,而是让它们有情绪、动机和选择。

- 逻辑自洽:虽然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故事内部必须有清晰的规则。比如,如果月亮能走路,它为什么不能去学校?它走路时会不会留下月光脚印?这些细节决定故事是否可信。

- 隐含道理:不是直接说“要诚实”,而是通过角色的选择呈现后果。比如一只总说谎的狐狸,最后发现没人愿意帮它找食物。

- 冲突与解决:故事要有问题。不是“小兔子开心地吃胡萝卜”,而是“小兔子的胡萝卜被偷了,它决定不告老师,自己找回来”。

这些不是老师讲的条文,是孩子读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后自然能感受到的节奏。

第二步:从身边选一个“被忽略的角色”

不要写王子和公主。写教室里的黑板擦。

它每天被粉笔灰覆盖,被学生随手丢进抽屉,被老师擦得发亮又立刻变脏。它没有名字,没有台词,但它记得每个孩子的字迹——谁写得潦草,谁擦得用力,谁在它身上画过小爱心。

让孩子问自己:如果它会说话,它最想对谁说一句什么?

这比“森林里的小鹿”更真实,也更容易写出细节。孩子写的是自己见过的、感受过的东西,只是换了一个视角。

第三步:用三句话搭建故事骨架

不要一上来就写五百字。先用三句话确定方向:

1. 谁遇到了什么问题?

黑板擦发现,最近总被丢在角落,没人用它擦黑板了。

2. 它做了什么?

它偷偷在每节课前,悄悄滚到讲台边,蹭掉一点粉笔灰,让老师以为是风把它吹过去的。

3. 结果是什么?

老师开始每天早上摸摸它,说“今天这擦子真勤快”。孩子们也渐渐开始主动用它,不再随手扔。

这三句话就是完整的故事。不需要魔法,不需要结局圆满,只需要一个微小的、有温度的改变。

第四步:写完之后,问三个问题

写完故事,不要急着誊抄。先问:

1. 这个角色有情绪吗?

它是生气?委屈?还是默默坚持?情绪是故事的温度。

2. 有没有一个动作或细节,是只有它才会做的?

比如黑板擦总在下雨天偷偷吸一点水,假装自己刚被洗过。

3. 这个故事,能让别人想起自己的一件事吗?

如果孩子读完,想起自己那支被遗忘在笔袋最底层的铅笔,说明故事有了共鸣。

第五步:互读不是挑错,是找共鸣

同桌互读时,不要说“这里语法错了”“这个字写错了”。说:

- “我猜黑板擦这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 “如果我是那个学生,我会不会也偷偷用它?”

- “你写它被丢在角落时,我有点难过。”

这种反馈,让孩子意识到:故事不是写给老师看的,是写给人读的。

第六步:把故事变成看得见的东西

写完后,做一件小事:

- 把故事抄在一张纸上,画上黑板擦的简笔画,贴在教室角落。

- 用硬纸板做一本“班级童话集”,每人的故事占一页,封面写上“我们写的童话,不是梦,是看见”。

- 不需要评比“最佳故事”,只在每篇末尾写一句:“读完这篇,我想……”

孩子写童话,不是为了成为作家。是为了学会:世界上的每一个东西,都有它沉默的声音。而写作,是替它开口。

不要追求“完美”

孩子写的童话,可能逻辑松散,句子幼稚,错别字多。这没关系。真正的成长,是他在写“黑板擦”时,第一次注意到它被遗忘的样子。

当他开始在意一个不会说话的东西的感受,他就在学习同理心。

童话的终点,不是故事有多精彩,而是孩子有没有在故事里,看见了自己。

练习建议:

- 每周选一件教室里的“沉默物品”写一个故事:扫帚、粉笔头、饮水机、课桌抽屉。

- 不要求写满一页,写满三句话就行。

- 不许用“突然”“然后”“最后”开头。用动作、声音、气味开头更好。

例如:

> 粉笔头在讲台角落,闻到一阵橡皮屑的味道。它记得,那是上周五,小雨用它擦掉错字时留下的。那天她哭了,因为数学考了78分。现在,它想,如果它能再短一点,也许就能被她捡起来,当成一颗小星星。

这不是童话技巧,这是孩子的心跳。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