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米饭引发的教学思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4】
那天的课堂上,我举起一张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图片,轻声问:“Do you want some rice?” 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有人迫不及待地点头:“Yes, please!” 有人腼腆地摇头:“No, thank you.” 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学更深层的思考。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英语课,主题是饮食词汇和表达意愿的句型。表面上看,教学目标明确,流程完整,气氛活跃。但课后静下心来复盘,我发现真正值得回味的,不是学生是否学会了“vegetable”怎么读,而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的与语言建立了联系。
我们常常把一节课的成功,定义为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掌握了几个句型。可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堆砌。当我说“Do you want some rice?”时,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文化、是情境、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孩子们点头说“yes”的那一刻,他们回应的不只是一个语法结构,而是一种被邀请、被尊重的感觉。
词汇教学:从“认得”到“用得”
这节课涉及的词汇不少:breakfast, rice, vegetable, milk, bread……如果只是让学生跟读、抄写、默写,那这些词不过是贴在墙上的标签,冷冰冰地挂着,与孩子的生活毫无交集。
我选择用真实的食物图片引入,不是为了“生动”,而是为了让词汇落地。当孩子们看到一碗冒着热气的粥,他们会自然地联想到早晨起床后的肚子饿;当他们看到绿油油的青菜,会想起妈妈总说“多吃点菜”。这些联想,才是词汇记忆的真正锚点。
语言学家常说,词汇习得需要“多次接触”和“语境嵌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机械地重复十遍“vegetable”,而是要让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遇见它。
比如在早餐场景中说“I don't like vegetables for breakfast”,在超市购物时说“I want to buy some fresh vegetables”,在健康课上讨论“Why are vegetables good for us?”。
每一次出现,词汇的意义都在丰富,都在生长。
我注意到,有些孩子读“vegetable”时总是把重音放错。与其一遍遍纠正发音,不如让他们在真实的对话中自然调整。
比如设计一个“餐厅点餐”活动,一个学生扮演服务员,拿着菜单问:“Would you like some vegetables?” 另一个学生回答:“Yes, I’d like some broccoli and carrots.” 在这种交流中,语音、语调、节奏都会在互动中自我修正。
句型背后的情感逻辑
“Do you want some rice?” 这个句型看似简单,但它承载的是一种社交礼仪——询问而非强加,尊重对方的选择。学生不仅要学会说“Yes, please”和“No, thank you”,更要理解这两种回答背后的得体与礼貌。
在课堂上,我特意设计了两种回应方式。当学生说“Yes, please”时,我会微笑着把“米饭”递过去;当学生说“No, thank you”时,我依然保持微笑,点点头说“OK”。这种非语言的反馈,比任何讲解都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拒绝也可以很优雅。
我们教语言,常常只关注“怎么说”,却忽略了“为什么这么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更是情感的载体。当孩子学会用英语表达意愿时,他们也在学习如何在群体中表达自我,如何尊重他人的边界。
有一次,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学生小声说“No, thank you”,我问他:“Are you sure? It’s very delicious.” 他犹豫了一下,然后笑着说:“Yes, please!” 这个小小的转折让我意识到,语言学习中的“错误”或“犹豫”,往往是思维正在发生的真实证据。
我们不必急于纠正,而应给予空间,让思考慢慢成形。
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这节课我特意多叫了几位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时手有点抖,声音很小,但他说出了完整的句子。全班响起了掌声。那一刻,他脸上的表情从紧张变成了惊喜。
教育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优生有多出色,而在于那些被忽视的孩子,是否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语言课堂尤其如此。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开口。
我曾经以为,只要设计好活动,学生自然就会参与。后来才明白,参与的前提是安全感。一个孩子如果害怕说错被笑,他宁可沉默。所以我在班上立下规矩:任何人发言,其他人都要安静倾听;回答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敢说。
这种氛围的建立,不是靠一次两次强调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用行动去兑现承诺。当一个后进生结结巴巴地说完一句话,我会说:“Thank you for trying. That’s how we learn.” 而不是急着纠正他的语法错误。
渐渐地,我发现那些沉默的孩子开始举手了。他们的句子可能不完美,但他们在尝试。而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尝试,构成了学习最真实的样子。
情境的真实性:从“像生活”到“是生活”
这节课的情景设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吃早餐、点餐、分享食物,这些都是他们每天经历的事。当课堂内容与生活经验重叠时,学习就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交流”。
但我也意识到,情境不能停留在表面。展示一堆食物图片,让学生说“Do you want some milk?” 这只是模拟。真正的语言运用,应该有目的、有回应、有变化。
比如,我可以设计一个“班级野餐”任务:每个学生带一样食物来学校,然后用英语询问同学要不要分享。这时,“Do you want some rice?” 就不是一个练习句型,而是一个真实的邀请。对方可能会说“Yes, but I don’t like spicy food”,于是对话就自然延伸下去。
情境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语言”,而只是在“用语言做事”。就像小孩子学母语,他们不是先背单词再说话,而是在想要喝水时说“水”,在想要玩具时说“那个”。语言是需求的产物,而不是知识的堆积。
错过的总结:一次珍贵的教训
课后反思中,我最遗憾的是在拓展环节没有做一次系统的总结。我展示了以前学过的食物词汇,但只是罗列,没有引导学生分类、比较、应用。
其实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可以把食物分成早餐、午餐、晚餐;可以按营养分类:谷物、蔬菜、蛋白质;甚至可以讨论哪些是健康食品,哪些是偶尔吃的零食。这样的整理,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零散的信息变得可管理、可调用。当学生知道“milk”属于“drink”,“bread”属于“grain”,他们在表达时就能更快地提取相关词汇,而不是在记忆中盲目搜索。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这些分类做个小调查:“What do you usually eat for breakfast?” 然后统计结果,画个简单的图表。这时,语言学习就和数学、健康教育自然融合了。
我错过的不是一次总结,而是一次让知识“活起来”的机会。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教完了”,而要想想“学生能用了吗?”
习惯的培养:比知识更长久的东西
这节课我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提醒他们要轮流说话,要听别人说完再回应。这些看似与英语无关的细节,恰恰是教育的核心。
语言交流的本质是互动,而互动需要规则。一个会倾听、会等待、会回应的孩子,不仅英语会说得更好,未来在任何合作场合都会更从容。
这些习惯不会在一节课内养成,但每一节课都是播种的机会。当我在课堂上坚持说“Please wait for your turn”,当我在学生打断别人时轻轻摇头,这些微小的干预,都在塑造他们的行为模式。
教育最有价值的部分,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我们教的是英语,但最终影响的是一个人如何与世界对话。
教学的温度:在细节中传递尊重
我想说,一节好课,不在于用了多少高科技,设计了多少花哨的活动,而在于教师是否真的在意学生。
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因为答对问题而眼睛发亮时,我知道这节课的意义超越了语言本身。他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是被认可、被鼓励、被看见。
教育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可能源于一次成功的表达,一次勇敢的尝试,或只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所以,下次当你举起一张米饭的图片,问出“Do you want some rice?”时,不妨多等一秒钟。也许那短短的沉默里,正有一个孩子在鼓起勇气,准备说出他的“Yes, please.”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徐教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俄语
- 李教员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 人力资源
- 蔡教员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对外汉语
- 靳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遥感
- 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数学师范)
- 张教员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康复
- 谢教员 贵州警察学院 监狱学
-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李教员 承德医学院 临床医学
- 杨教员 江西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