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同行:一场关于热爱、坚持与成长的旅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6】
语文,这个在我们日常学习中最早接触、最常使用,却也最容易被误解的学科,常常被简化为“背诵”“默写”“作文模板”和“阅读理解套路”。然而,当我回顾初中三年与语文相伴的点点滴滴,我意识到,它远不止这些标签所能涵盖。它是一场与文字的对话,一次心灵的跋涉,更是一段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旅程。
初一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站在市级国学比赛的舞台上。那时的我对语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课本和作业之间,认为“学语文”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背熟课文,写完作文,考试不丢分。直到那个偶然的机会——学校选拔国学比赛选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并意外获得了参赛资格。消息传来时,距离比赛仅剩十天。
十天,对于一个对国学知识了解甚少的初一学生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翻出《论语》《孟子》《诗经》的节选,一页页地读,一句句地记。起初,那些文言文像是一道道密不透风的墙,阻隔在我与理解之间。我读不懂“学而时习之”的深层意味,也体会不到“关关雎鸠”背后的诗意。但我没有放弃。
每天清晨,我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朗读;午休时间,我拿着笔记在操场上背诵;晚上回家,我让父母抽查我背诵的内容。
就在那段紧张而充实的日子里,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注意到了我的焦虑。一次课间,她走到我身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不要太紧张,这次比赛只是为了让你去开阔一下视野,努力去做好,不然你怎么知道你不行,你说对吗?”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紧绷的心。
它没有给我压力,反而让我放下了“必须赢”的执念,转而专注于“我能不能尽力做到最好”。
比赛那天,我站在台上,面对评委和观众,心跳如鼓。但当我在问答环节准确答出“《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哪一篇”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天的努力,不只是为了得分,更是让我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经典文字背后的温度。
虽然最终没有晋级,但那次经历让我明白,语文不是死记硬背的负担,而是通过阅读与背诵,与古人对话,与思想共鸣的过程。
进入初二,我的语文学习进入了新的阶段。如果说初一是“输入”的积累,那么初二就是“输出”的爆发。我开始尝试写作,不是为了应付作业,而是因为心里有话想说。记得有一次,窗外下着细雨,我坐在书桌前,突然想写一首诗。我写下了“雨滴敲打屋檐,像时间在低语”,写下了“春天藏在泥土的缝隙里,等一场风来唤醒”。
那首诗后来被老师推荐参加省级诗歌比赛,意外获得了省一等奖。
这让我意识到,写作从来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表达。它不像数学题有标准答案,也不像物理实验需要精确操作。写作是自由的,是个人的,是你把内心的情绪、观察和思考,用文字编织成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我开始把写作当成树洞,把那些无法对别人说的心事,悄悄写进日记本里。
有时是关于友情的困惑,有时是对未来的迷茫,有时只是对一片落叶的感伤。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城市夜晚的灯光”的散文,描述了放学后走在街上的感受:霓虹闪烁,车流不息,但每个人似乎都低头看着手机,彼此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这篇文章获得了“千金作文”省二等奖。评委的评语写道:“文字细腻,有观察,有思考,有温度。
”这让我更加坚信,真正打动人的文字,从来不是堆砌辞藻,而是真诚地表达。
写作的热爱让我对阅读也有了更深的渴望。我不再只读课本推荐的名著,而是主动去图书馆找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作品。我读鲁迅的杂文,感受到他笔下的冷峻与锋利;我读沈从文的《边城》,被那种宁静而忧伤的美所打动;我也读北岛的诗,喜欢他那种“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的倔强。
这些阅读像一条条暗流,悄悄滋养着我的思维和语言。
到了初三,语文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月考中我取得了全校第一的语文成绩,但这并不是我最在意的。真正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能从容地面对任何一篇陌生的现代文阅读,能迅速抓住议论文的逻辑结构,能在作文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套用模板。
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分析一篇关于“数字时代中纸质书命运”的议论文。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引用了多位学者的看法。我在课堂上发言时说:“这篇文章让我想到,技术的进步不一定会淘汰旧的事物,而是让它们找到新的位置。就像电灯没有让蜡烛消失,而是让它变成了浪漫的象征。
纸质书或许不再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但它承载的触感、气味和翻页的节奏,是电子屏无法替代的。”老师听完后点了点头,说:“你能从现象看到背后的文化意义,这就是语文思维。”
这句话让我久久回味。语文思维是什么?它不是死记硬背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是理解文字背后的逻辑、情感和价值观的能力。它让你在读新闻时能分辨偏见,在听演讲时能识别修辞,在写文章时能组织思路。这种能力,不会因为考试结束而失效,反而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
回顾这三年,我与语文的关系,从最初的陌生与畏惧,到后来的亲近与热爱,再到如今的默契与共生,仿佛走过了一个完整的成长周期。我学会了背诵经典,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在古人的智慧中寻找力量;我坚持写作,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让内心的声音有处安放;
我深入阅读,不是为了积累素材,而是为了拓宽视野,理解世界。
语文,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答题,更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感受生活。它让我在忙碌的学业中,依然能停下来,看一朵云的形状,听一阵风的声音,写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字。它让我明白,学习的意义,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你是否在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今,我即将告别初中,走向新的学习阶段。但我知道,语文不会离开我。它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我看世界的一种方式。未来的路或许更加复杂,信息更加碎片化,节奏更加匆忙,但我相信,只要我依然愿意静下心来读一篇文章,愿意提笔写下一段真实的想法,语文就会一直在我身边。
语文不是一场短暂的战役,而是一段漫长的同行。它不承诺捷径,也不许诺胜利,但它给予你语言的力量,思想的深度,和心灵的自由。它让你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平凡中看见诗意。
所以,如果你问我初中三年打得最好的一场胜战是什么?我会说,那不是某一次考试的高分,也不是某一次比赛的奖项,而是我终于学会了与语文和平共处,并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条路,我走得不算快,但每一步都算数。而语文,它一直都在,静默而坚定,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未来可期,我们与语文,来日方长。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胡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学
- 胡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工商管理
-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应用心理学
- 杨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吴教员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婴托
- 田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婴托
- 刘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大数据双学位)
- 钟教员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英语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