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一堂好课,是怎么练成的?——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堂观察实录

一堂好课,是怎么练成的?——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堂观察实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9
一堂好课,是怎么练成的?——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堂观察实录

四月的风还带着些凉意,张屯完小的教室里却热气腾腾。五位老师,五个年级,五节不同的数学课,没有华丽的PPT,没有炫目的动画,有的只是粉笔灰落在讲台上的声音,孩子们举手时略带犹豫的指尖,和老师蹲下来听学生说话时的那句“你再想想,怎么说?”

白主美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她没直接讲“1/2是什么”,而是发了四张圆形纸片,让每个小组分一分:一块蛋糕,怎么让两个人都觉得公平?有人撕成两半,有人折了又折,有人干脆画了线。她没急着纠正,只是问:“你们觉得这样分,谁吃得更多?”一个孩子说:“我这半边大一点。

”她笑了:“那咱们用尺子量量看?”全班安静下来,盯着尺子上的刻度,突然有人喊:“一样长!”那一刻,不是老师讲明白了,是孩子自己“看见”了。

这节课没用任何教具盒,没播放微课视频,甚至连投影都没开。可下课后,几个孩子围着讲台,还在比划着纸片:“我回家用月饼试了,真的能分平。”

姚春红老师在一年级教“认识图形”。她让孩子们从书包里掏出文具,摆一摆、摸一摸。“铅笔是长的,橡皮是方的,水彩笔是圆柱。”她说得慢,每个词都等孩子跟上。一个男孩把三角尺竖着放,说:“这是山。”她没说“不对”,而是问:“那山尖是点,两边是线,对吗?”孩子点头,全班跟着笑。后来她才说:“这叫三角形。

”没有定义,没有背诵,但孩子记住了。

钱程老师在二年级讲“乘法的初步理解”。她用豆子代替苹果,一排五粒,排四排。孩子们数得满头大汗,有人数到第十七粒就乱了。她不急,让同桌互相帮着数,数完后问:“要是每天吃五粒,四天吃多少?”一个女孩脱口而出:“二十粒。”“你怎么知道?”“我数了四次五。

”她没说“这就是乘法”,只是在黑板上画了四行五点,然后写下一个“×”号。

这些课,没有统一的模板。有的老师话少,有的老师爱走动,有的喜欢让学生上台讲,有的偏爱小组合作。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不抢着说答案,而是等孩子自己开口。

督导站的张应辉老师说,他最看重的不是谁的课最“标准”,而是课堂里有没有“真实的学习发生”。他说,有些课听着热闹,孩子举手多,掌声响,但下课后问他们“今天学了什么”,答不上来。真正的学习,是孩子自己能复述、能举例、能举一反三。

杨海亮老师提到的“3223课改”,不是一套新教材,也不是一个新口号。它简单得像一句家常话:一节课,3分钟导入,20分钟学生动起来,2分钟总结,3分钟反馈。听起来像时间表,其实是在提醒老师:别讲太多,让孩子做点什么。

在张屯片区,很多老师开始试着改。以前是“我讲你听”,现在是“你试试看,我看看”。以前是“这题我讲三遍你还不会”,现在是“你哪里卡住了?我们一块儿想想”。

铁广小学的白主美老师,课后没炫耀自己拿了第一名。她只说:“我昨天试了三次,第一次学生没反应,第二次有两人举手,第三次才全班都动起来。”她没说“我成功了”,她说“我看见了变化”。

片区里有些教学点,老师一个人带三个年级,没有教研组,没有录播设备,连粉笔都得省着用。但他们也来听课,坐在最后一排,记笔记,不拍照,不发朋友圈。课后有人问他们收获大吗?他们说:“我回去试试,明天让学生自己讲一遍题。”

教育不是一场表演。它不靠掌声衡量,也不靠奖项定义。一堂好课,是孩子回家后主动跟家长说:“妈,今天我算出了六乘七等于四十二,不是背的,是我画了六行,每行七个点。”

是那个原本不敢举手的孩子,今天把手举高了一点点。

是那个总爱走神的学生,今天盯着纸片看了整整五分钟,然后说:“原来分数就是‘分’出来的。”

是老师蹲下来,听一个孩子磕磕巴巴讲完他的想法,然后轻轻点头,说:“你这个方法,比课本上的还清楚。”

这些,不是评比能评出来的。

它们藏在课间十分钟的对话里,藏在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草稿里,藏在家长不经意的一句“孩子今天回家,自己画图算题了”里。

张屯片区的老师,没说要当名师,也没想拿大奖。他们只是在重复一件事:让课堂慢一点,再慢一点;让学生多说一点,再久一点;让思考,真正发生。

五月,白主美老师要去县里参赛。她没准备花哨的课件,也没找人帮忙排练。她只是把那四张纸片,又多带了两张。她说:“万一学生不够分呢?多备点,总没错。”

教育的真相,往往藏在这些细小的准备里。

不是谁讲得最响,而是谁听得最真。

不是谁的课最完美,而是谁给了孩子,一点自己发现的空间。

这,才是课堂该有的样子。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