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的成长回望:在平凡中积蓄不凡的力量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它足以让一颗种子破土而出,长成挺拔的小树;也足以让一个懵懂少年,在教室的灯光下、操场的风中、试卷的字里行间,悄然完成一次内在的蜕变。这不是戏剧化的成长,没有突如其来的顿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那些藏在日常细节里的自我塑造。
我常常在放学后驻足回望教学楼,看夕阳把走廊染成金色,看空荡的教室里还留着粉笔的余味。那一刻,初中三年的片段像老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回——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做班干部发言时的手心出汗,数学考试失利后趴在课桌上无声的自责,体育课跑完八百米后和同学相视而笑的喘息,还有深夜台灯下反复演算物理题的专注。
这些画面拼凑起来,不是一部“成功学”宣传片,而是一段真实、具体、带着温度的成长记录。
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刚上初一时,我对“学习”这件事的理解还停留在“听讲—记笔记—完成作业”的循环中。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像一个忠实的抄写员。但很快发现,这种模式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知识体系时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数学,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可一到考试,题目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
转折点出现在初二的一次月考后。那次数学只考了72分,是入学以来的最低分。我没有哭,而是把试卷铺在书桌上,一道题一道题地反推:哪一步卡住了?是概念理解偏差,还是计算失误?是题型陌生,还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我用红笔在错题旁写下分析,不是简单地抄正确答案,而是追问“为什么错了”。
这个习惯坚持了半年,错题本厚了起来,但考试时的慌乱却少了。
我逐渐意识到,学习不是把知识“装”进脑袋,而是让它在思维中“活”起来。比如物理中的“功”和“功率”,课本定义清晰,但学生容易混淆。我尝试用自己的话重新解释:功是“做了多少事”,功率是“做事有多快”。就像两个人搬砖,一个搬得多但慢,一个搬得少但快,他们的“功”和“功率”可能完全不同。
这种类比让我理解得更透,也更容易记住。
课余时间,我还尝试接触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比如通过简单的编程模拟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变化,或者用手机APP记录操场跑步的数据,分析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些实践没有直接提高考试分数,却让我感受到知识的“可用性”——它不只是试卷上的符号,更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品德与责任:在小事中建立价值观
很多人以为“思想品德”是空泛的口号,但在初中三年,我体会到,它其实藏在无数具体的选择里。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为山区孩子捐书。班里要求每人至少捐两本,我翻遍书架,挑了两本旧教材交上去。后来听说有同学捐了整箱课外书,包括自己最喜欢的漫画和小说。我开始反思:捐书的意义,是完成任务,还是真正帮助他人?第二天,我重新整理书柜,把几本读过多次但依然完好的科普书和故事集补交上去。
那一刻,我明白了“公益”不是数字,而是心意。
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也让我对“责任”有了切身体会。起初我以为班干部就是管纪律、收作业,后来才意识到,真正的职责是服务。有一次,班里一位同学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成绩下滑。班主任让我多关注他。我没有刻意去“开导”,而是每天放学邀请他一起走,聊些轻松的话题,偶尔分享自己的错题本。
几个月后,他主动来找我讨论学习问题。这件事让我明白,关心他人不需要宏大的姿态,有时候,一句“今天你还好吗”,就足以传递温度。
这些经历没有让我变成“道德完人”,但我学会了在行动前多想一步:这个选择会伤害别人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这种思考习惯,比任何口号都更深刻地塑造了我的品格。
生活与交往:在关系中学会理解
初中三年,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刚入学时,我性格内向,不太敢主动说话。小组讨论时,总是等别人发言完了才小声补充。直到一次语文课的辩论活动,我被推选为反方代表。准备过程中,我查阅资料、整理观点,越深入越有表达欲。
站在讲台上,心跳如鼓,但当我清晰地陈述完第一个论点,看到有同学点头认同时,那种被倾听的感觉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表达”的力量。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参与课堂互动,也尝试在课间和不同性格的同学聊天。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人需要慢慢热场;有人擅长逻辑分析,有人更关注情感体验。没有哪一种方式是“正确”的,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和适应。
与父母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以前总觉得他们“不理解我”,尤其是关于学习压力的问题。后来我尝试换一种沟通方式:不再抱怨“作业太多”,而是具体说“今天有三张试卷,预计要三小时,能不能晚饭后安静两小时?”父母看到我的规划意识,反而更愿意支持。这让我明白,有效沟通不是情绪宣泄,而是信息交换。
兴趣与劳动:被忽视的成长养分
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体育、音乐、劳动常常被视为“副科”,可正是这些“非主流”课程,给了我最自由的成长空间。
每周的体育课是我最期待的时刻。不是因为可以偷懒,而是因为在奔跑、跳跃、对抗中,我能感受到身体的力量和协作的乐趣。八百米跑不仅是体能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练——当呼吸急促、双腿沉重时,是放弃还是坚持?每一次突破极限,都是对“我能行”的确认。
音乐课上,我们学唱《我和我的祖国》。起初觉得歌词有点“老套”,但当全班齐声唱到“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时,一种莫名的共鸣涌上心头。音乐的力量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它能唤醒深藏的情感。
劳动教育也让我受益匪浅。学校有块小菜园,我们班负责照料一片青菜。从翻土、播种到浇水、除虫,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第一次看到自己种的菜被端上食堂餐桌,那种成就感远超一次高分考试。劳动教会我:付出不一定立刻有回报,但不付出就永远没有。
不完美,才是成长的起点
当然,这三年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因考试失利而自我怀疑,因人际摩擦而深夜辗转,因目标模糊而感到迷茫。这些“阴影”部分,恰恰是成长最真实的底色。
我始终记得初三第一次模拟考后的心情。成绩单发下来,总分比预期低了二十多分。那天晚上,我坐在书桌前,盯着成绩单发呆。不是想哭,而是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但第二天早上,我还是照常起床,把错题重新做了一遍。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觉得:“还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这种“继续做下去”的态度,或许就是初中三年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它不承诺成功,但保证不放弃。
写给即将启程的你
如果你正站在初中的尾巴上,或即将踏入这段旅程,我想告诉你:不必追求完美,不必急于证明自己。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你默默坚持的那些时刻——是晨读时读错又重来的发音,是草稿纸上涂了又写的算式,是鼓起勇气问出的那个“笨问题”,是运动会上即使落后也坚持跑完的最后一圈。
知识会更新,分数会淡忘,但你在学习中培养的思维习惯,在交往中学会的共情能力,在挫折中磨练的韧性,会像根一样扎进生命的土壤,支撑你走得更远。
初中三年,我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我成为了更真实的自己。这或许不够耀眼,但足够踏实。而踏实,正是通往未来的最好姿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 邓教员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 彭教员 集美大学 应急管理
- 杨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化学与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