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何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的头等大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2】
读书,对普通人而言,或许是一种兴趣、一种修养,但对教师而言,它是一份责任,一种职业生命的延续方式。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想的点燃者。站在讲台上,他们传递的不仅是公式定理、字词句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阅读。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但很少有人追问: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拿什么去“教”?又拿什么去“育”?课堂上的每一句话,背后都应有深厚的阅读积累作为支撑。否则,教学就会沦为机械重复,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
为什么教师必须读书?
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终身学习。学生在成长,社会在变化,知识在更新,教材在调整,如果教师固守过去的经验,很快就会被时代甩在身后。今天的课堂,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信息,他们的提问越来越多元,思维越来越活跃。
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停滞不前,不仅难以解答学生的疑问,更可能在无形中抑制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更重要的是,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它是一种思维训练,一种精神滋养。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可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读一部文学经典,可以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回内心的宁静;读一本哲学随笔,也许就能在某个深夜,突然理解了某个学生的叛逆背后,藏着怎样的家庭困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这句话不是诗意的比喻,而是对教育工作者最真实的要求。思想的河流一旦干涸,教学就会变成空洞的表演。
教师该读什么?
很多人误以为教师只需要读教材、读教参、读考试说明。其实不然。真正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靠刷题和背教案实现的。教师的阅读应当是立体的、多层次的。
首先是专业书籍。比如《新课标》《新教材》这类文件性读物,它们是教学的指南针,帮助教师把握方向。但仅仅读懂条文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例如,语文课程强调“核心素养”,这四个字背后涉及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
如果不通过阅读相关解读类书籍,如《王崧舟谈语文》,很难真正落地实施。
其次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著作。这类书帮助教师跳出日常琐碎,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教学。比如《高效课堂》这样的书籍,并非提供某种万能模式,而是启发教师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是学生安静听讲,还是积极参与讨论?是教师讲得精彩,还是学生学得深入?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阅读,都会让教师离答案更近一步。
再者是跨学科与人文类书籍。教师不能只做“学科人”,更要成为“完整的人”。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不仅能感受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看到社会结构、人性复杂;读中国古代经典,如《论语》《孟子》,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更能帮助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学。一个心中有天地的教师,才能教出眼界开阔的学生。
别忘了世界名著与儿童文学。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常常忽略这一点。他们自己不读童话、不看青少年小说,却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这就像一个从不下厨的人,却要点评别人的菜肴。只有亲自读过《小王子》《夏洛的网》《草房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也才能在课堂上引发共鸣。
如何安排读书时间?
很多人抱怨“太忙,没时间读书”。这确实是现实。教师的工作节奏快,事务繁杂,备课、批改作业、开会、处理学生问题……一天下来筋疲力尽。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读书。阅读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一种调节,一种自我修复。
关键在于把读书变成习惯,而不是任务。不需要一开始就设定“一年读50本书”这样宏大的目标。可以从每天半小时开始。这半小时可以是早晨起床后的一杯咖啡时光,也可以是晚上入睡前的静谧时刻。哪怕只是读几页,只要坚持,积少成多,终会有所收获。
图书馆、网络资源、同事之间的书籍交换,都是很好的支持系统。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教师读书角,或者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这些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意识到:读书是一件值得被尊重的事。
还可以尝试“主题式阅读”。比如这个月聚焦“课堂提问的艺术”,那就集中读几本相关的书,边读边在课堂上实践,再写下反思。下个月换成“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继续循环。这样既有系统性,又能与教学直接结合,避免读完就忘。
阅读如何影响教学?
很多教师担心:读了这么多书,会不会和实际教学脱节?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阅读,从来不会脱离实践,反而会让教学更有深度。
举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读了《王崧舟谈语文》之后,开始重新思考“诗意语文”的内涵。他不再满足于让学生背诵段落大意,而是尝试引导他们感受文字的节奏、意象的美感。在教《荷塘月色》时,他不再急于分析修辞手法,而是先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结果发现,学生的表达变得更细腻,写作中也开始出现更多具象描写。
又比如,一位数学老师读了《高效课堂》后,意识到“讲得多”不等于“学得好”。于是他在讲解函数概念 \( f(x) = ax^2 + bx + c \) 时,不再直接给出定义,而是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一个抛物线形的喷泉,水流的高度随时间变化。他让学生先观察现象,再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
虽然进度慢了一些,但学生理解得更扎实,课后作业的正确率反而提高了。
这些改变,都不是来自培训讲座,而是源于静悄悄的阅读。书中的思想,像种子一样埋进心里,等到合适的时机,自然生根发芽。
读书不只是为了教书
我们常常把教师读书的目的功利化——为了上好课,为了评职称,为了应付检查。但其实,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让教师成为一个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温度的人。
当你读完一本好书,那种心灵被触动的感觉,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你可能会在某个午后,突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然后会心一笑;你也可能在面对一个棘手的学生问题时,脑海中浮现出某位教育家的案例,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思路。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阅读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当学生看到老师在课间捧着一本书静静阅读,他们会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种无声的示范,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教师读书,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唯有持续阅读,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心态。它不一定立刻带来成绩的提升,但它一定会影响你看待学生的方式,影响你设计课堂的思路,甚至影响你人生的底色。
不必追求速度,也不必攀比数量。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思想的渴望。就像那条“潺潺小溪”,日复一日,流淌不息。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汇入了更广阔的江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黄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 郭教员 四川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
- 郑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熊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
- 霍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谢教员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环
- 冯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曹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自动化
- 刘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智能技术
- 郭教员 北京物资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