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温度与智慧:一位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1】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三楼走廊尽头的三1班早已传来断断续续的英语童声。那是我在带学生晨读。六1班的孩子则在课间悄悄塞给我一张手绘的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老师,我昨天梦见自己用英语跟外教说话了!”这样的瞬间,总让我觉得,小学英语教学这件事,远不止是教几个单词、背几段对话那么简单。
我教小学英语已有多年。这个学期,我继续承担三1班和六1班的教学任务。很多人以为小学英语只是启蒙,内容简单,教学轻松。但真正走进课堂就会明白,语言的种子,必须在恰当的土壤里才能生根。而这份土壤,既需要科学的方法,也需要带着温度的坚持。
备课,不只是写教案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花大量时间准备教案。但备课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材或复制网上的资源。我会翻看几本不同的教学参考书,也会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笔记,更重要的是,我会反复琢磨班上每个孩子的特点。
比如三1班的小宇,性格内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但他对图画特别敏感。于是我在教“animals”这一单元时,特意准备了一套动物简笔画卡,还设计了一个“猜动物”的游戏。果然,他眼睛亮了,甚至主动举手说:“老师,我能画一个!”那一刻我知道,教学的起点,从来不是教材的第一页,而是学生的眼睛是否亮起来。
而六1班的情况又不同。他们即将升入初中,词汇量要求提高,语法也开始出现。但很多孩子仍然停留在“背单词=学英语”的阶段。于是我在备课中加入了更多语境设计。比如在教“was/were”时,我没有直接讲规则:
\[ \text{was} = \text{单数过去}, \quad \text{were} = \text{复数过去} \]
而是先讲了一个“昨天班级失窃记”的小故事:“Yesterday, the chocolate in the box was gone. The students were very surprised.” 孩子们边听边笑,但笑完之后,他们自己就发现了规律。
这种从语境中自然浮现的语法,比干巴巴的规则更容易被记住。
备课的另一个关键是“留白”。我不会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课堂上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提问或突发的想法,比如有孩子突然问:“老师,为什么‘I am’缩写是‘I’m’,但‘I will’可以缩成‘I’ll’,而‘I shall’却很少缩?”这个问题超纲了,但我没有回避。
我们花了几分钟讨论语言的演变和口语习惯。虽然这偏离了原计划,但那种求知的眼神告诉我:这几分钟,比按部就班地讲十个单词更有价值。
课堂,是学生的声音在回响
我一直相信,一堂好的小学英语课,应该有笑声、有疑问、有尝试,甚至有错误的声音。
在三1班,我常玩一个叫“声音接龙”的游戏。一个人说一个单词,下一个人要用这个单词的尾音开头说新词。比如“cat” → “toy” → “yes”……孩子们抢着接,有时接错了,全班就一起笑。笑声中,他们其实已经在无意识地训练语音敏感度。
六1班则更喜欢角色扮演。学完“shopping”单元后,他们自发组织了一场“英语跳蚤市场”。有人当店主,有人当顾客,用英语讨价还价:“This is too expensive! Can I have a discount?” 一开始磕磕巴巴,但几轮下来,表达越来越流畅。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平时几乎不说话的女生,居然主动当起了“收银员”,用英语数钱:“Five yuan, please. Here’s your change, two yuan.”
这些活动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让语言回归它的本质——交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怕犯错,这正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期。所以我从不急于纠正每一个发音或语法错误。比如有孩子说:“I very like English.” 我不会立刻说“不对,应该是‘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 而是会回应:“Oh, you like English very much? That’s great!” 用正确的语言重复一遍,既保护了表达欲,又提供了正确输入。
课堂效率的提升,不在于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说了多少、用了多少。因此,我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讲解控制在15分钟以内,剩下的时间让他们说、演、写、合作。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语言环境的设计师”和“学习过程的推动者”。
作业与反馈:每一笔批注都是对话
作业批改是我每天最安静也最专注的时光。我坚持手写批注,哪怕只是画一个笑脸,或写一句“Good try!”。因为我知道,孩子会反复看这些批语,它们不是评价,而是对话。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只小猫,旁边写着:“This is my cat. Her name is Mimi. She is white and black. I love her.” 我在下面回复:“Mimi is so cute! Can she say ‘meow’ in English?” 第二天,他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回家问了妈妈,猫的英文叫声是‘meow’!
我还录了音!” 你看,一次简单的批注,竟能延伸出家庭里的英语互动。
对于错误,我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普遍性错误,我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纠错小剧场”的形式呈现。比如把典型错误编成一段滑稽对话,让学生找“病句”。这种方式既避免了点名批评的尴尬,又加深了记忆。
个别学生的困难,我会安排面批。六1班的小航长期在第三人称单数上出错,比如总说“He like apples.” 面批时,我没有重复规则,而是和他一起画了一个“语法侦探图”:主语是he/she/it时,动词要“穿小裙子”(加-s)。他觉得有趣,还自己补充说:“那I和you就是穿裤子的,不用加!
” 从那以后,他的错误明显减少。
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教学的质感。教育不是批量生产,而是逐个点亮。
听力:从“听懂”到“听见”
听力是很多孩子的短板。他们能读能写,但一听就懵。我始终认为,听力训练不能靠刷题,而要靠“浸泡”。
我每天坚持用英语组织部分课堂指令:“Please take out your books.” “Who wants to try?” 孩子们一开始听不懂,我就配合手势和表情。慢慢地,他们不仅听懂了,还会模仿着说。
课间,我常放一些英文儿歌或简单的故事录音。不强求他们听,但让英语的声音成为教室背景的一部分。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会不自觉地哼“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甚至用英语自言自语。这种“无意识输入”,恰恰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高年级学生,我会引入短篇英语会话录音。听完后不做选择题,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或画出场景。有一次听一段关于“lost and found”的对话,有孩子听完后说:“我觉得那个丢帽子的男孩有点着急,因为他说话很快。” 看,他们不仅听懂了内容,还捕捉到了情绪。这才是真正的听力能力。
成绩之外:那些看不见的成长
学期末,两个班的成绩确实有所提升。但这不是我最在意的。我更在意的是:
三1班的孩子现在敢大声读英语了,哪怕发音不准;
六1班的学生开始主动查英英词典,不再只依赖中文解释;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日记里用英语写句子,哪怕只是“I’m happy today.”
这些变化,无法用分数衡量,却比分数更珍贵。
有一次,一个家长问我:“老师,我家孩子英语考了95,但还是不敢开口,怎么办?” 我说:“95分说明他掌握知识的能力很强,但语言的本质是使用。我们可以从每天说一句英语开始,比如早上对家人说‘Good morning’。” 家长恍然大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本就该是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游。
教学,是一场双向的滋养
写到这里,我想起学期初那位送我卡片的学生。后来我问他:“你为什么突然想学好英语?” 他说:“因为我爸爸在工地干活,如果他会英语,就能去国外工作,赚更多钱。”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教的不只是语言,更是一个孩子对未来的想象。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守护这种想象。在每一个“老师,这个怎么读”的提问里,在每一次结结巴巴却坚持说完的对话中,在每一份认真却仍有错误的作业里,我都看到一种力量——那是学习的生命力。
所以,当我站在讲台上,我从不觉得自己是“给予者”。相反,是这些孩子教会我: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而语言,正是他们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我的任务,就是帮他们把这把钥匙,打磨得再亮一点,握得再稳一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