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启蒙:从基础计算到思维训练的自然进阶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7】
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书包里多了几张皱巴巴的练习纸,上面写着“26 + 70 =”、“74 - 8 =”,还有括号题、填空题、比大小……你有没有一瞬间觉得,这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孩子做起来怎么总是出错?是不是他不够聪明?还是我们教得不对?
先别急着下结论。其实,每一道看似枯燥的计算题背后,都藏着孩子正在发展的数学思维。今天,我们不讲“速成法”,也不推销任何学习工具,只想和你一起,慢下来,看看这些练习题到底在练什么,以及我们可以怎样陪孩子走得更稳、更远。
一、计算不是“算得快”,而是“想得清”
我们先来看一组题目:
26 + 70 =
74 - 8 =
49 + 40 =
86 - 20 =
这些是典型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题目。它们不难,但却是二年级数学的“基本功”。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算错,第一反应是:“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问:“他是怎么算的?”也许会发现,问题不在“不会”,而在“方法不对”。
比如,26 + 70。有的孩子会从个位开始加:6 + 0 = 6,然后2 + 7 = 9,得出96。这看起来没错,但其实是靠记忆在“拼答案”,并没有理解“位值”的概念。真正理解的孩子会知道:26 是 2 个十和 6 个一,70 是 7 个十,合起来是 9 个十和 6 个一,也就是 96。
这种理解,比“背住答案”重要得多。因为一旦理解了“十”和“一”的关系,后面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孩子才不会一头雾水。
再看 74 - 8。这是典型的“退位减法”。孩子可能会掰手指,也可能直接写 66。但我们可以引导他这样想:
> 74 减去 8,可以先从 74 减去 4,变成 70,再减去剩下的 4,得到 66。
这个过程叫做“拆数凑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计算策略。它不是为了“算得快”,而是为了“算得明白”。孩子在拆解数字的过程中,其实在训练自己的数感——对数字的大小、关系、组合方式的直觉。
所以,当孩子做错时,别急着纠正答案,先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也许你会发现,他的思路其实很有逻辑,只是某个环节卡住了。这时候,一次耐心的对话,比十道重复练习更有价值。
二、括号题:数学中的“优先级”启蒙
接着看这组题:
47 - (6 + 4) =
50 + (72 - 40) =
100 - (45 - 5) =
这些题里出现了括号。对大人来说,先算括号是常识。但对孩子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运算顺序”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比如:
> 你要去超市买两样东西:一盒饼干 6 元,一瓶牛奶 4 元。你妈妈给了你 47 元,买完这些东西,还剩多少钱?
孩子很容易理解:先算一共花了多少钱(6 + 4 = 10),再用 47 减去 10,得到 37。这个“先算花的总钱数”,其实就是括号的意义。
数学不是抽象符号的堆砌,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当孩子发现数学能帮他们理清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的兴趣才会真正被激发。
再看 `50 + (72 - 40)`。这道题的关键是理解“括号里的运算独立进行”。72 - 40 = 32,然后 50 + 32 = 82。我们可以让孩子用两步写出来:
72 - 40 = 32
50 + 32 = 82
这样分步计算,既能避免出错,也能强化“先算括号”的规则。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结构化思维”——遇到复杂问题,先拆解,再一步步解决。
三、填空题:在空白处种下思维的种子
接下来是“知识空格我来填”部分。这类题目看起来像在考记忆,但实际上,它们在悄悄测试孩子的数感和逻辑。
比如第一题:
> 56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这个数在( )和( )的中间。
第一个空是基础:5 个十,6 个一。但第二个空——“这个数在( )和( )的中间”——就有点意思了。孩子需要知道 56 前面是 55,后面是 57,才能填出“55 和 57”。
这不只是数数,而是对“数序”的理解。我们可以和孩子玩一个游戏:闭上眼睛,从 50 数到 60,中间跳过 56,让他猜少了哪个数。或者反过来,你说“55 和 57 的中间是几?”,看他能不能快速反应。
再看这道:
> 8 个十是( ),100 里面有( )个十。
8 个十是 80,100 里面有 10 个十。这些是数的组成,也是后面学“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如果孩子卡在这里,说明他对“十”这个单位还不够熟悉。可以拿小棒、积木或乐高来摆一摆:10 根一捆,摆 8 捆就是 80,摆 10 捆就是 100。
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孩子理解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式。
还有一道:
> 一个数的个位上是 0,十位是 6,这个数是( ),与它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答案是 60,59 和 61。这里涉及“位值”和“相邻数”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画一个简单的数轴,标出 59、60、61,让孩子看到它们的位置关系。数轴不是高年级才用的工具,二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
再看这道:
> 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相差( )。
最大的两位数是 99,最小的是 10,差是 89。这道题考的是对“两位数”范围的理解。孩子如果答错,可能是混淆了“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小的数”。可以问他:“1 是两位数吗?10 呢?”通过反问,帮他理清概念。
还有这道:
> 34 比 7 多( ),也就是 7 比 34 少( )。
两个空都填 27。这道题其实在讲“差”的对称性。34 - 7 = 27,所以 34 比 7 多 27,反过来,7 比 34 少 27。孩子如果只填第一个空,可能还没意识到“多”和“少”是同一个差的两种说法。
我们可以用身高来比喻:小明比小红高 10 厘米,那小红就比小明矮 10 厘米。同一个差距,两种表达。
再看:
> 9 个十和 5 个一组成( ),它比 100 少( )个一。
95,比 100 少 5 个一。这里的关键是“比 100 少几个一”,而不是“少多少”。孩子可能会写“少 5”,但题目问的是“少几个一”,所以答案是“5 个一”。
这种语言细节,正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我们可以和孩子玩“数学翻译”游戏:把“95 比 100 少 5”翻译成“95 比 100 少 5 个一”,让他体会语言和数字的对应关系。
一道:
> 76 连续减 6:( )、( )、( )、( )。
这是在培养“规律意识”。76 - 6 = 70,70 - 6 = 64,64 - 6 = 58,58 - 6 = 52。所以答案是 70、64、58、52。
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这些数:都是偶数,个位是 0、4、8、2,再循环。甚至可以画成一条向下的楼梯,每一步下降 6。规律感是数学思维的核心之一,而这种“连续减同一个数”的练习,正是培养规律感的起点。
四、比大小:在比较中建立数感
一部分是“在○里填上‘<’、‘>’或‘=’”:45 + 4 ○ 98 - 50
82 - 9 ○ 63
53 + 9 ○ 61
4 + 56 ○ 96 - 40
86 - 60 ○ 26
93 - 7 ○ 23
这类题看起来简单,但孩子容易“凭感觉”填,而不是“算清楚”再比。比如第一题:
45 + 4 = 49,98 - 50 = 48,所以 49 > 48。
但有的孩子可能看到“98”很大,就以为右边大,直接填“<”。这说明他还没有养成“先计算,再比较”的习惯。
我们可以教孩子一个步骤:
1. 先算左边;
2. 再算右边;
3. 最后比较。
就像做菜的步骤:洗菜、切菜、炒菜,一步都不能少。
还有一道:
86 - 60 ○ 26
86 - 60 = 26,所以是“=”。这道题其实在强化“整十数减法”的概念。86 减去 6 个十,剩下 2 个十和 6 个一,正好是 26。
我们可以用计数器或百格图来演示:从 86 拿走 60,剩下 26。视觉化工具能帮助孩子“看见”计算过程。
五、数学教育的本质:理解,而非重复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些练习题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但前提是——我们怎么用。
如果只是让孩子一遍遍抄题、算答案,错了就罚抄十遍,那这些题只会变成负担。但如果我们在每一道题背后,看到它所承载的数学思维,然后用孩子能懂的方式去引导,那这些题就成了思维的脚手架。
数学不是“算对就行”,而是“想明白才对”。二年级的孩子,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题,而是更清晰的解释、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我们可以这样做:
- 把计算题变成小游戏:比如“今天你是收银员,我买两样东西,你算算找我多少钱”;
- 把填空题变成探索:比如“56 在哪两个数中间?你能从 1 数到 100 找到它吗?”;
- 把比大小变成挑战:“我写两个算式,你来当裁判,看哪个大”。
数学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有温度的思考。当我们放下“必须快、必须对”的焦虑,真正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时,会发现——他们其实很会思考,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和空间。
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个孩子做 `74 - 8` 时,写成了 66。妈妈一开始以为他错了,因为他没写过程。后来问他:“你怎么算的?”孩子说:“74 减 10 是 64,但我多减了 2,所以加回来,64 + 2 = 66。”
妈妈愣住了。这根本不是课本上的方法,但逻辑完全正确。孩子用的是“补数法”:把减 8 变成减 10 再加 2。
你看,孩子不是不会,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思考。而我们要做的,不是纠正他“应该用课本方法”,而是肯定他:“这个想法真棒!你是怎么想到的?”
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孩子记住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的练习题,别只看对错。问问他的思路,听听他的解释。也许,你会在那些看似简单的计算中,发现一颗正在发芽的数学之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李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 赖教员 华东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
- 陈教员 贵阳学院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