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体验与思维并重的学习之路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体验与思维并重的学习之路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4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体验与思维并重的学习之路

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深刻转变。通过参与暑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系统培训,我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实践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次学习不仅解答了我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一核心问题。

过去,我们常常把数学课堂看作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递场所。然而,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更新与完善,这种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新课标强调“四基”和“四能”的落实,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更是对教学方式的引导——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充满探索、思考与体验的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回想自己曾经的一些课堂,虽然知识点讲得清楚,练习也安排充分,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他们是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价值?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真正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记住公式和解题步骤,而应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不断反思的过程。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面积=长×宽”,然后大量练习计算,学生可能很快会算题,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算。

而如果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铺满一个长方形纸片,自己数出一共用了多少个,再引导他们观察长和宽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公式,这个过程就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建构。

这样的学习,就是“体验式学习”。它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将认知、情感与行为融为一体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讨论中思考,在总结中提炼,在应用中巩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还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挖掘教材资源,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活动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这意味着教材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留有拓展空间。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教育价值。

在备课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先读懂教材的“八个着眼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技能的培养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育人的渗透点、知识的引申点。这八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框架。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它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知识的生成点可以从分苹果、分蛋糕等生活场景引入;技能培养则体现在能正确读写分数、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情趣激发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做游戏来实现;思维发散可以设计“一张纸可以怎么分成四份?”这样的开放性问题;

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小组动手折纸并交流不同折法;育人点在于培养公平意识;知识引申则可为后续学习分数运算打下基础。

通过这样的设计,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场域。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无论是动手能力强的,还是善于表达的,或是喜欢独立思考的,都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授者到引导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灌输”知识的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少讲”,甚至“不讲”。比如在解决一道应用题时,与其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步骤,不如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可以怎么解决?”通过一系列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即使学生一开始答错了,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鼓励他们说出想法,再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往往能带来更深层次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这句话提醒我们,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结论,而是培养他们持续思考的习惯。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能够激发思考的问题情境,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钻研。

陈献章讲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有疑问,说明他们在动脑筋。一个会提问的孩子,远比只会回答问题的孩子更有潜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特别珍视学生的“奇怪问题”或“不同意见”,哪怕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幼稚,也可能蕴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构建和谐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愿意参与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当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赖的,是真正关心他们的,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放下“权威”的姿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兴趣、困惑和思维方式。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比如,在教授“时间的认识”前,可以先调查学生平时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对钟表有多少了解;在讲“统计”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水果或运动项目。

这些来自真实生活的信息,不仅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起点,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课堂氛围要宽松、包容。学生回答错误时,不批评、不嘲笑,而是给予鼓励:“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学会倾听与尊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安全感——在这个教室里,我可以大胆表达,可以犯错,也可以被理解。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发展思维,塑造人格

我们教数学,最终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会算题、考高分,而是通过数学学习,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语文、科学乃至日常生活决策中都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数学学习还能塑造人的品格。比如,解一道难题需要耐心和毅力;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需要沟通与协作;验证一个猜想需要严谨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品质,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校园绿化方案”,要求计算花坛面积、预算成本、选择植物种类。学生们分工明确,有的测量,有的画图,有的查资料,有的做汇报。最后展示时,不仅数学计算准确,还融入了环保理念和审美考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自信与成就感,我深深感到: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节奏。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让思维在开放的问题中生长,让情感在和谐的互动中升华。

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无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数学家,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不再害怕数学,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建立信心、收获成长。这,就是我们最值得追求的教育理想。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