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不再只是“教书匠”:一位小学教师的蜕变之路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5】
在湖州师范大学那间不大的阶梯教室里,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讲台不只是一个位置,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两个月前,我还以为自己只是个按部就班、把课本念完就行的老师。可现在回望那段培训时光,我才明白:教育不是重复,而是一场持续的自我更新。
那天清晨,阳光斜照进窗子,讲师站在讲台上说:“你们不是来听‘标准答案’的,是来重新思考‘问题本身’的。”这句话像一记轻敲,让我心里微微一颤。过去二十多年,我一直习惯于把知识当作可以打包传递的东西——语文课讲生字,数学课做练习,英语课背单词。好像只要把流程走完,就算完成了任务。
但这次培训让我发现,真正的教学,从不只关乎“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是否真的懂了”。
我们分组讨论时,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明明会做题,考试却总错?”没人立刻回答,大家沉默了几秒,然后开始争辩。有人说是粗心,有人说是压力大,还有人说可能是课堂节奏太快,没给学生消化的时间。争论中没有谁想赢,也没有谁急于下结论。我们彼此倾听,也不断反问。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种对话比任何讲座都更有力量。
这些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师生之间一次次思想的碰撞。老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收的容器。我们共同面对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方向。这让我想起班上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男孩,成绩平平,但从不主动发言。
以前我以为他笨,现在才明白,也许他只是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改变。比如讲《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不再先讲背景、再分析人物性格,而是先让学生们自由提问:“如果你是雨来,你会怎么做?”有人问:“如果敌人拿枪指着妈妈,他还敢逃吗?”这个问题让全班都愣住了。接着有人接话:“我觉得他会逃,因为保护妈妈最重要。
”又有人说:“可万一被抓住,连累全家怎么办?”就这样,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成了关于勇气、责任与选择的深层探讨。
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们不再等着我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开始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去质疑、去补充。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最珍贵的教学成果,并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学生愿意开口说话的那一刻。
当然,改变不会一帆风顺。有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篇写景作文,结果几个孩子吵了起来,甚至动手推搡。当时我心里一紧,差点就想训斥他们。但我忍住了,转而问:“刚才你们为什么会吵?是因为意见不同,还是不知道怎么合作?”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出来,原来是没人负责分工,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
于是我们花了一节课时间,教他们如何轮流发言、如何用“我觉得……”而不是“你错了”来表达观点。
从那以后,我发现,班级里的气氛变了。不是变得安静听话,而是变得更加真实、更有温度。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差异,也慢慢建立起一种新的信任关系。他们开始知道,犯错不是耻辱,而是成长的一部分。
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我总觉得自己要“完美”,教案必须整齐划一,课堂不能出一点差错。可现在我明白了,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困惑,也会失误。重要的是,能不能坦然承认,并和学生一起面对。
有一次,我在讲解一道应用题时,算错了步骤,学生们马上发现了。我没有掩饰,反而笑着说:“哎呀,老师今天脑子打结了,你们帮我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没想到,这个小小的自嘲,竟让全班哄堂大笑,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探究热情。有个女孩举手说:“老师,我来帮你检查一下。”她认真地一步步演算,最后找到了错误所在。
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原来,放下“权威”的架子,反而能赢得更多尊重。
信息时代来了,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学生可以在网上查到任何知识点,甚至比老师更快掌握新概念。曾经那种“老师知道得多,所以我说了算”的局面正在瓦解。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用了,恰恰相反,它提醒我们:今天的教育,核心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兴趣”“激发思考”“培养品格”。
我开始在课堂上引入更多开放性问题。比如学完《爬山虎的脚》后,我会问:“你觉得植物有没有‘感情’?它们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想念阳光?”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孩子们却乐此不疲。有的说:“爬山虎每天努力往上爬,一定是在努力活着。”有的说:“它可能怕被风吹倒,就像我们怕失败一样。
”这些回答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
教育的本质,终究是关于人的成长。而人的成长,从来不是靠机械记忆或反复刷题就能实现的。它是情感的流动,是思维的延展,是心灵之间的共鸣。
我渐渐学会不再急着“纠正”学生,而是先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写作业时一直咬笔头,不再催促他快点,而是轻轻问他:“是不是遇到困难了?要不要我们一起看看?”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关心,胜过十句批评。
我也开始更用心地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班上有个女孩,平时话不多,但每次画画都特别认真。一次,我悄悄把她的画贴在墙上,旁边写了一句:“你的世界真美。”她看见后,脸红了,但眼神里有光。后来她主动告诉我:“老师,我想试试写故事。”我点点头,没说什么,只是递给她一张纸。
第二天,她交来一页密密麻麻的文字,虽然语法不完整,但充满了想象力。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让每一棵树都能长成它本来的样子。
回到学校后,我调整了教学节奏。不再追求每节课“讲完所有内容”,而是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讨论、分享。有时一节课只讲了一个问题,但孩子们的参与度极高。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在慢慢打开自己。
我还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今日金句”角,鼓励学生写下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无论是来自课文、生活,还是自己的思考。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写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哪怕现在看不出来。”我把它贴在墙上,久久凝视。那是我听过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教育宣言。
这两个月的培训,像一场静水流深的春雨,悄然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我不再把自己当作“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愿意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同行者。
我依然会备课,会批改作业,会参加各种会议。但我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些形式,而是我在每一个瞬间是否真心在倾听,在陪伴,在等待一个孩子说出“我明白了”或“我还不懂”的那一刻。
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坚持。它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口号,也不需要炫目的技巧。它只需要一颗愿意靠近孩子的心,一双愿意蹲下来的眼睛,和一份永不放弃的信任。
现在,每当我走进教室,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都会提醒自己:我不是来“教”的,我是来“共学”的。而这场学习,永远不会结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阮教员 重庆邮电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AN教员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 - 艺术历史
- 姚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美术教育师范
-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 向教员 四川外国语大学 基础日语
-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