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分草莓开始的数学探索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分草莓开始的数学探索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分草莓开始的数学探索

小朋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妈妈买了10颗糖果,要平均分给你和你的两个好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颗呢?如果每人分3颗,那最后还剩下1颗,这颗糖果该怎么处理?其实,这个“剩下的1颗”,在数学里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个既有趣又实用的数学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这节课,我们不背公式,也不死记硬背,而是像做游戏一样,通过分草莓、摆学具、动手操作,一步一步地发现数学的奥秘。你会发现,原来数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

从“平均分”说起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个你已经很熟悉的概念:平均分。

什么是平均分?就是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一份的数量都一样。比如,有6个草莓,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2个,这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 6 \div 2 = 3 \]

这个算式的意思是:6个草莓,每2个分给一个人,可以分给3个人。

这个过程很顺利,草莓刚好分完,不多也不少。但生活中,事情往往没这么“完美”。比如,如果现在有7个草莓,还是每人分2个,还能正好分完吗?

我们来试一试。

先拿出7个草莓(可以用小圆片或小石子代替),两个人分2个,三个人分6个,还剩下1个。这1个不够再分给一个人了,怎么办?它只能留下来。

这个“剩下的1个”,在数学上就叫做“余数”。而像这样,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用算式来记录这个过程:

\[ 7 \div 2 = 3 \text{ 余 } 1 \]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这里的“3”是商,表示可以分给3个人;“1”是余数,表示分完后还剩下1个。

动手操作:用学具发现规律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分草莓”的游戏。假设我们有不同数量的草莓,每人分4个,看看能分给几个人,还剩下几个。

你可以拿出一些小物品,比如橡皮、硬币、小纸片,来代替草莓,一边分一边记录。

草莓总数每人分几个可以分给几人剩下几个算式
8420\[ 8 \div 4 = 2 \]
9421\[ 9 \div 4 = 2 \text{ 余 } 1 \]
10422\[ 10 \div 4 = 2 \text{ 余 } 2 \]
11423\[ 11 \div 4 = 2 \text{ 余 } 3 \]
12430\[ 12 \div 4 = 3 \]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我们来看余数:当总数是9时,余1;是10时,余2;是11时,余3;是12时,余0。余数分别是1、2、3、0。

有没有出现余4的情况?没有。为什么?

因为如果剩下4个,那就又可以再分给一个人了!也就是说,只要剩下的数量还能再分一次,那就不是“剩下”的了,应该继续分。

所以,余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在这个例子中,除数是4(每人分4个),所以余数只能是0、1、2、3,不可能是4或更大。

我们再换一个例子验证一下。

假如每人分3个草莓:

- 7个草莓:\[ 7 \div 3 = 2 \text{ 余 } 1 \],余数是1,比3小。

- 8个草莓:\[ 8 \div 3 = 2 \text{ 余 } 2 \],余数是2,比3小。

- 9个草莓:\[ 9 \div 3 = 3 \],余数是0。

- 10个草莓:\[ 10 \div 3 = 3 \text{ 余 } 1 \],余数是1,比3小。

你会发现,不管怎么分,余数都不会等于或超过3。

这就是有余数除法的一个重要规律: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个规律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我们在分东西的过程中自然发现的。只要分得合理,余数就一定小于除数。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数学能不能允许余数比除数大?

我们来假设一个情况:如果有人说,\[ 7 \div 3 = 1 \text{ 余 } 4 \],你觉得对吗?

从总数上看,\[ 1 \times 3 + 4 = 7 \],结果是对的。但问题出在“余4”上。

如果还剩下4个草莓,而每人只需要3个,那这4个完全可以再分给一个人(用掉3个),还剩下1个。所以,正确的分法应该是:分给2个人,剩下1个,也就是 \[ 7 \div 3 = 2 \text{ 余 } 1 \]。

这说明,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相等,说明分得还不够彻底,还能继续分。只有当余数比除数小时,才真正“分不动”了,这才是最终的结果。

所以,余数比除数小,不是一条死板的规则,而是“平均分”这个动作本身的逻辑决定的。

生活中的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不只是出现在数学课本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

- 你有23元钱,每本笔记本5元,最多能买几本?还剩多少钱?

\[ 23 \div 5 = 4 \text{ 余 } 3 \]

可以买4本,还剩3元。

- 一包饼干有17块,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还剩几块?

\[ 17 \div 4 = 4 \text{ 余 } 1 \]

每人分4块,剩下1块可以留着下次吃,或者抽签决定谁吃。

- 体育课上,35名同学站队,每排站8人,可以站几排?还剩几人?

\[ 35 \div 8 = 4 \text{ 余 } 3 \]

可以站4排,剩下3人可以站在旁边当小助手。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有余数的除法帮助我们更真实地描述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它让我们知道: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刚好分完,剩下的部分也需要被看见和记录。

如何正确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在写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一个小细节要注意:余数和商之间要用“余”字或符号隔开。

比如:

- \[ 7 \div 2 = 3 \text{ 余 } 1 \]

- \[ 11 \div 4 = 2 \text{ 余 } 3 \]

在竖式计算中,我们会用一条横线分开商和余数:

2

4 ) 9

8

1

这个竖式表示:9除以4,商是2,余数是1。

注意:余数要写在最后,而且一定要比除数小。

小挑战:你能填出这些空吗?

我们来玩一个填空游戏,看看你对有余数的除法掌握得怎么样。

1. \[ 15 \div 4 = \] ______ 余 ______

提示:4×3=12,15-12=3,所以答案是3余3。

2. \[ 20 \div 6 = \] ______ 余 ______

6×3=18,20-18=2,所以是3余2。

3. \[ (\quad)\div 5 = 4 \text{ 余 } 2 \]

想一想:商是4,除数是5,余数是2。

总数 = 商 × 除数 + 余数 = \[ 4 \times 5 + 2 = 22 \]。

所以是 \[ 22 \div 5 = 4 \text{ 余 } 2 \]。

4. 一个数除以7,商是3,余数是4,这个数是多少?

\[ 3 \times 7 + 4 = 21 + 4 = 25 \]。

这些题目看起来像谜题,但只要你理解了“总数 = 商 × 除数 + 余数”这个关系,就能轻松解开。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三个小建议

1. 多动手,少死记

不要用背的方式记住“余数比除数小”,而是自己去分一分、摆一摆。用小棒、小球、纸片代替实物,亲自体验“分不完”的感觉。动手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2. 联系生活,发现问题

在家里、在学校、在超市,随时观察有没有“分东西”的场景。比如分水果、分作业本、分座位。问问自己:能平均分吗?如果不能,剩下几个?试着用除法算式记录下来。

3. 敢于提问,不怕出错

如果你算出一个余数比除数大,不要慌。这说明你还有机会继续分。检查一下,是不是商写小了?重新算一遍,直到余数比除数小为止。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有余数的除法,是数学思维的起点

也许你会觉得,有余数的除法只是一个小知识点,学完就忘了。但其实,它背后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它教会我们:

- 世界不是总能“刚好”的,学会处理“剩余”是一种能力。

- 规则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的。

- 数学不是只追求“答案正确”,更要理解“为什么这样”。

更重要的是,它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打下了基础。比如三年级要学的除法竖式,四年级的带余除法应用题,甚至更高年级的模运算,都和今天的知识有关。

你现在掌握的,不只是一个算式,而是一种思考方式。

给家长的小提示

如果您是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有余数的除法,不妨和他一起玩“分东西”的游戏。不需要专门的教具,家里的糖果、积木、筷子都可以用。

在玩的过程中,不要急着纠正答案,而是多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剩下这几个?”“还能再分吗?”

这些问题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把操作和数学语言联系起来。

记住,孩子的数学思维是在一次次动手、表达、反思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一次小小的分草莓活动,可能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热爱数学的种子。

数学,从生活出发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7个草莓,每人分2个,能分给几个人?

现在你知道了,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个。这个“1”,不是被忽略的残渣,而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余数。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平均”的同时,也要关注“剩余”;在学习规则的同时,也要理解它的来源。

数学不是遥远的符号,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下一次,当你分东西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里有余数吗?它告诉我们什么?

也许,一个小小的数学发现,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3.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4.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5.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6.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8.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