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分草莓开始的数学探索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分草莓开始的数学探索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分草莓开始的数学探索

小朋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妈妈买了10颗糖果,要平均分给你和你的两个好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颗呢?如果每人分3颗,那最后还剩下1颗,这颗糖果该怎么处理?其实,这个“剩下的1颗”,在数学里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个既有趣又实用的数学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这节课,我们不背公式,也不死记硬背,而是像做游戏一样,通过分草莓、摆学具、动手操作,一步一步地发现数学的奥秘。你会发现,原来数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

从“平均分”说起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个你已经很熟悉的概念:平均分。

什么是平均分?就是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一份的数量都一样。比如,有6个草莓,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2个,这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 6 \div 2 = 3 \]

这个算式的意思是:6个草莓,每2个分给一个人,可以分给3个人。

这个过程很顺利,草莓刚好分完,不多也不少。但生活中,事情往往没这么“完美”。比如,如果现在有7个草莓,还是每人分2个,还能正好分完吗?

我们来试一试。

先拿出7个草莓(可以用小圆片或小石子代替),两个人分2个,三个人分6个,还剩下1个。这1个不够再分给一个人了,怎么办?它只能留下来。

这个“剩下的1个”,在数学上就叫做“余数”。而像这样,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用算式来记录这个过程:

\[ 7 \div 2 = 3 \text{ 余 } 1 \]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这里的“3”是商,表示可以分给3个人;“1”是余数,表示分完后还剩下1个。

动手操作:用学具发现规律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分草莓”的游戏。假设我们有不同数量的草莓,每人分4个,看看能分给几个人,还剩下几个。

你可以拿出一些小物品,比如橡皮、硬币、小纸片,来代替草莓,一边分一边记录。

草莓总数每人分几个可以分给几人剩下几个算式
8420\[ 8 \div 4 = 2 \]
9421\[ 9 \div 4 = 2 \text{ 余 } 1 \]
10422\[ 10 \div 4 = 2 \text{ 余 } 2 \]
11423\[ 11 \div 4 = 2 \text{ 余 } 3 \]
12430\[ 12 \div 4 = 3 \]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我们来看余数:当总数是9时,余1;是10时,余2;是11时,余3;是12时,余0。余数分别是1、2、3、0。

有没有出现余4的情况?没有。为什么?

因为如果剩下4个,那就又可以再分给一个人了!也就是说,只要剩下的数量还能再分一次,那就不是“剩下”的了,应该继续分。

所以,余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在这个例子中,除数是4(每人分4个),所以余数只能是0、1、2、3,不可能是4或更大。

我们再换一个例子验证一下。

假如每人分3个草莓:

- 7个草莓:\[ 7 \div 3 = 2 \text{ 余 } 1 \],余数是1,比3小。

- 8个草莓:\[ 8 \div 3 = 2 \text{ 余 } 2 \],余数是2,比3小。

- 9个草莓:\[ 9 \div 3 = 3 \],余数是0。

- 10个草莓:\[ 10 \div 3 = 3 \text{ 余 } 1 \],余数是1,比3小。

你会发现,不管怎么分,余数都不会等于或超过3。

这就是有余数除法的一个重要规律: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个规律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我们在分东西的过程中自然发现的。只要分得合理,余数就一定小于除数。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数学能不能允许余数比除数大?

我们来假设一个情况:如果有人说,\[ 7 \div 3 = 1 \text{ 余 } 4 \],你觉得对吗?

从总数上看,\[ 1 \times 3 + 4 = 7 \],结果是对的。但问题出在“余4”上。

如果还剩下4个草莓,而每人只需要3个,那这4个完全可以再分给一个人(用掉3个),还剩下1个。所以,正确的分法应该是:分给2个人,剩下1个,也就是 \[ 7 \div 3 = 2 \text{ 余 } 1 \]。

这说明,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相等,说明分得还不够彻底,还能继续分。只有当余数比除数小时,才真正“分不动”了,这才是最终的结果。

所以,余数比除数小,不是一条死板的规则,而是“平均分”这个动作本身的逻辑决定的。

生活中的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不只是出现在数学课本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

- 你有23元钱,每本笔记本5元,最多能买几本?还剩多少钱?

\[ 23 \div 5 = 4 \text{ 余 } 3 \]

可以买4本,还剩3元。

- 一包饼干有17块,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还剩几块?

\[ 17 \div 4 = 4 \text{ 余 } 1 \]

每人分4块,剩下1块可以留着下次吃,或者抽签决定谁吃。

- 体育课上,35名同学站队,每排站8人,可以站几排?还剩几人?

\[ 35 \div 8 = 4 \text{ 余 } 3 \]

可以站4排,剩下3人可以站在旁边当小助手。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有余数的除法帮助我们更真实地描述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它让我们知道: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刚好分完,剩下的部分也需要被看见和记录。

如何正确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在写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一个小细节要注意:余数和商之间要用“余”字或符号隔开。

比如:

- \[ 7 \div 2 = 3 \text{ 余 } 1 \]

- \[ 11 \div 4 = 2 \text{ 余 } 3 \]

在竖式计算中,我们会用一条横线分开商和余数:

2

4 ) 9

8

1

这个竖式表示:9除以4,商是2,余数是1。

注意:余数要写在最后,而且一定要比除数小。

小挑战:你能填出这些空吗?

我们来玩一个填空游戏,看看你对有余数的除法掌握得怎么样。

1. \[ 15 \div 4 = \] ______ 余 ______

提示:4×3=12,15-12=3,所以答案是3余3。

2. \[ 20 \div 6 = \] ______ 余 ______

6×3=18,20-18=2,所以是3余2。

3. \[ (\quad)\div 5 = 4 \text{ 余 } 2 \]

想一想:商是4,除数是5,余数是2。

总数 = 商 × 除数 + 余数 = \[ 4 \times 5 + 2 = 22 \]。

所以是 \[ 22 \div 5 = 4 \text{ 余 } 2 \]。

4. 一个数除以7,商是3,余数是4,这个数是多少?

\[ 3 \times 7 + 4 = 21 + 4 = 25 \]。

这些题目看起来像谜题,但只要你理解了“总数 = 商 × 除数 + 余数”这个关系,就能轻松解开。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三个小建议

1. 多动手,少死记

不要用背的方式记住“余数比除数小”,而是自己去分一分、摆一摆。用小棒、小球、纸片代替实物,亲自体验“分不完”的感觉。动手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2. 联系生活,发现问题

在家里、在学校、在超市,随时观察有没有“分东西”的场景。比如分水果、分作业本、分座位。问问自己:能平均分吗?如果不能,剩下几个?试着用除法算式记录下来。

3. 敢于提问,不怕出错

如果你算出一个余数比除数大,不要慌。这说明你还有机会继续分。检查一下,是不是商写小了?重新算一遍,直到余数比除数小为止。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有余数的除法,是数学思维的起点

也许你会觉得,有余数的除法只是一个小知识点,学完就忘了。但其实,它背后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它教会我们:

- 世界不是总能“刚好”的,学会处理“剩余”是一种能力。

- 规则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的。

- 数学不是只追求“答案正确”,更要理解“为什么这样”。

更重要的是,它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打下了基础。比如三年级要学的除法竖式,四年级的带余除法应用题,甚至更高年级的模运算,都和今天的知识有关。

你现在掌握的,不只是一个算式,而是一种思考方式。

给家长的小提示

如果您是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有余数的除法,不妨和他一起玩“分东西”的游戏。不需要专门的教具,家里的糖果、积木、筷子都可以用。

在玩的过程中,不要急着纠正答案,而是多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剩下这几个?”“还能再分吗?”

这些问题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把操作和数学语言联系起来。

记住,孩子的数学思维是在一次次动手、表达、反思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一次小小的分草莓活动,可能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热爱数学的种子。

数学,从生活出发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7个草莓,每人分2个,能分给几个人?

现在你知道了,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个。这个“1”,不是被忽略的残渣,而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余数。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平均”的同时,也要关注“剩余”;在学习规则的同时,也要理解它的来源。

数学不是遥远的符号,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下一次,当你分东西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里有余数吗?它告诉我们什么?

也许,一个小小的数学发现,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