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语文科目大换血,这些调整你需要了解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1】
总数由40篇首改为43篇首
增7首:24《卖炭翁》,26《雁门太守行》,28《赤壁》,3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加小学篇目3首——14《芙蓉楼送辛渐》,17《送元二使安西》,42《竹石》。
换1篇:3《论语》由原来的三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改为四则(“学而不思则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
删4首:《登幽州台歌》,《相见欢》,《南乡子》,《山坡羊潼关怀古》。
新增、换的篇首中,只有《论语》,《雁门太守行》,《赤壁》,《无题》需掌握。《卖炭翁》等另外4首虽为新增,但一模、二模和中考基本不考。
北京中考古诗文可能会从上图标识的重点中出题,仅供家长参考,所以以下篇目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下。
《曹刿论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语》,《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阳楼记》,《关雎》,《蒹葭》,《木兰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望岳》,《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浣溪沙》,《登飞来峰》,《渔家傲 秋思》,《水调歌头》,《江城子 密州出猎》,《游山西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净沙 秋思》,《己亥杂诗》。
另外,“古诗阅读”增加了“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古诗文学习中,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受到熏陶感染”的表述。
这一类题的答题步骤要分三步:1、分析或翻译诗句;2、让我体验到了/让我感受到了……画面和诗人情感;3、联系自身谈启发。
在“基础·运用”中,增加了“认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常识和书法欣赏的考查。
五字体大致演变过程如下:
1、篆书(浑厚圆润)
演变过程: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小篆也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
2、隶书(扁平/庄重方正/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演变过程: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起源于秦朝,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3、草书(医院处方看不懂/流畅潇洒)
演变过程:草书比行书又进一步简化,称“一笔书”。草书始于汉初,运笔简洁方便,书写速度较快。
4、楷书(方正平直/端庄大气)
演变过程: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始于东汉,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成长壮大,到隋、唐极盛,一直通行至今。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亦属楷书范畴。
5、行书(笔画牵连/自然流畅/舒展灵动)
演变过程: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晋朝王羲之出现后,才使之盛行起来。
1、选择题由“约15分”调整为“约18分”,填空题、简答题由“45分”减少到“42分”。
2、调整“参考样题”部分,丰富样题题型。增加并替换了古诗阅读样题,增加中考试卷议论文样题。以中考试卷中的标点、句子修改、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和写作替换原有样题。
3、为适应新教材,附录1“现代文文章示例”由原来的25篇改为23篇。
新增《皇帝的新装》,《带上她的眼睛》,《黄河颂》,《蝉》,《敬业与乐业》,《最后一次讲演》,《屈原》7篇文章;删除《丑小鸭》等9篇文章。
北京中考语文每年的附录1“现代文文章示例”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这些示例的文章跟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几乎没有关系。
4、名著阅读《论语》,增加“公冶长”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范教员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 段教员 天津理工大学 通信工程
- 余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工业工程
- 钟教员 温州理工学院 英语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
- 袁教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 姚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车辆工程
- 林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会计)
-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