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从基础做起:一位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心路

从基础做起:一位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心路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9
从基础做起:一位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心路

在小学六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当期末考试的试卷被收走、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坐在讲台前,望着空荡荡的课桌,心里却翻涌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结束,而是一段漫长跋涉后的回望。

这个班的孩子,起点不高。刚接手时,他们的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些孩子连“的”和“地”都分不清;读课文时常常漏字、添字,像在磕绊着走路。更让我触动的是,有好几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我上小学六年了,还没完整读过一本书。”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缺乏习惯,没有方向,也没有动力。

课堂上的情况也不乐观。有的孩子眼神飘忽,手指不停转笔;有的小声说话,像是在演戏;还有的干脆低头玩手机,屏幕亮起的光映在脸上,仿佛与整个课堂隔了一层墙。表面上看,他们安静,但那种安静是麻木的,是被动的。没有人主动举手,没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明白一点:不能急,也不能放弃。如果一开始就用高要求去压他们,只会让他们更加退缩。于是,我决定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一个字一个词,一句一段地教。

生字词,成了我每天必抓的内容。每学一篇课文,我先带着孩子们读通句子,再逐个分析字形:偏旁是什么?部首怎么写?是不是形声字?有没有多音字?比如“重”字,读zhòng时是“重量”,读chóng时是“重复”。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是他们理解语言的根基。

为了巩固记忆,我坚持布置拼习作业,每天写几个词语,第二天上课前听写。一开始,很多人错得一塌糊涂,可慢慢地,错误越来越少。到了期末考试,全班在生字词部分平均扣分不到10分,这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欣慰。

预习,是我反复强调的习惯。我告诉孩子们:不要等到上课才翻开课本。先自己读一遍,看看文章讲了什么,大致能说清楚吗?哪怕只说出一句话也行。我鼓励他们用铅笔在书上做标记,画出不懂的地方,或者写下自己的疑问。

慢慢地,我发现一些孩子开始变了。以前从不发言的林道远,第一次举手说:“我觉得这段话是在讲一个人特别孤单。”虽然说得不够完整,但那是一种思考的痕迹。我立刻回应:“你能想到‘孤单’这个词,说明你真的在读。”那一刻,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作文一直是这个班的短板。很多孩子一看到题目就发愣,不知道从何下笔。我意识到,问题不在“写不出”,而在“不会看”。他们看不懂文章是怎么组织的,不明白开头、中间、结尾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范文来教。一篇《草船借箭》,不只是讲故事,而是拆解它的结构:开头如何引出矛盾?中间怎样一步步推进情节?结尾又用了什么样的语气收尾?我还带着他们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动作、心理、对话,哪一处让人心头一震?

讲完之后,马上练笔。题目不难,比如“那次我真后悔”“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只要求写200字以上,重点是把事情说清楚,把感受写出来。起初,有人写两句话就停了;后来,有人能写出三段,甚至加入细节描写。有一个孩子写道:“那天雨很大,我的伞被风吹翻了,书包湿透了,但我还是跑回家,因为妈妈在等我吃饭。

”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这不是好作文的标准,但它真实,它有温度。

阅读理解,我也改变了方式。过去我教的是“答题技巧”:选择题选哪个?概括句找什么关键词?现在我不再只盯着答案,而是问:“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果你是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什么?”

有一次讲《少年闰土》,我问:“你觉得闰土和‘我’之间,真正差的是什么?”一个平时沉默的女孩举手说:“不是穷富,是眼界。”她的话让我愣住了。原来,她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不是物质,而是经历。

这种转变,是缓慢的,也是真实的。

当然,也有遗憾。考试中有一道题考到了双重否定句,比如“他不可能不答应”。我之前没细讲,结果很多孩子不会转换。这提醒我:教学不能只顾眼前,还要考虑全面。每一个知识点,对某些孩子来说,可能就是空白。我们不能假设所有人都懂,必须耐心补位。

接下来的复习阶段,我打算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不过关的,重新梳理;薄弱环节集中训练;成绩接近及格线的学生,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找回信心。我会带着他们一起整理错题本,不是为了抄写,而是为了理解错误的原因。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像种一棵树,要浇水,要松土,要等待阳光照进来。我们无法控制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但可以确保土壤足够肥沃,空气足够清新。

这个班的孩子,也许现在还不够优秀,但他们正在变得更好。他们开始愿意读书了,开始尝试表达自己,开始为一道题讨论半天。这些微小的变化,比任何分数都珍贵。

作为老师,我常想:我们教的,真的只是语文吗?或许不是。我们在教的,是一个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未被发现的岛屿。我们不需要把他们变成同一种模样,只需要点亮一盏灯,让他们知道:你值得被听见。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走在路上,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反思。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内心。

而这份唤醒,往往始于一个字,一句读,一次勇敢的发言。

就像那个曾经不敢说话的孩子,如今也能站在讲台上,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

不是所有的花开都在春天,但只要还在生长,就一定有属于它的季节。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