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高考地理全方位解读: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学

高考地理全方位解读: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学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7-12
高考地理全方位解读: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学

每年高考季,地理科目总让无数考生又爱又恨。有人觉得它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计算时区、分析气候;有人认为它是“理科中的文科”,要背地图、记概念。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地理是高考中唯一一门融合自然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高考地理的“底层逻辑”,看看它到底在考什么,以及如何高效备考。

1. 高考地理考什么?——三大核心模块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历年高考真题分析,高考地理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模块展开:

- 自然地理(占比约40%):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人文地理(占比约35%):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 区域地理(占比约25%):世界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区域可持续发展。

案例解析:

2023年全国卷Ⅰ第37题,以“青藏高原冰川退缩”为背景,考查了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冰川退缩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措施。这道题将自然地理(气候、水文)与人文地理(人类活动)紧密结合,体现了高考地理“综合化”的命题趋势。

2. 为什么考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

高考地理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而是通过试题设计考查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

- 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综合思维:从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如气候、地形、人口、经济)。

- 区域认知:识别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

- 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理工具(地图、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支撑:

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人地协调观”的题目占比从2020年的28%提升至2023年的35%,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

二、高考地理的“隐形考点”:这些细节容易被忽略!

1. 地图与图表:地理的“第二语言”

高考地理中,地图和图表是必考内容。据统计,全国卷中图表类题目占比超过60%,包括等值线图、统计图、区域图、示意图等。

技巧点拨:

- 读图三步法:

1. 看图名、图例、比例尺;

2. 提取关键信息(如经纬度、等高线、河流流向);

3. 联系知识点(如气候类型、地形特征)。

- 图表转换: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表,或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描述。

例题:

2022年全国卷Ⅱ第9题,给出某城市1980-2020年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变化图,要求分析城市功能区演变趋势。解题关键在于:

1. 识别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

2. 联系城市规划原理(如工业区外迁、居住区扩散)。

2. 时空综合:地理的“动态思维”

地理现象具有时空演变特征,高考地理常通过时间轴或空间对比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

2021年北京卷第36题,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背景,要求分析1990-2020年城市等级体系的变化。解题需结合:

- 时间维度: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如政策、交通);

- 空间维度:城市间的联系与差异(如上海的核心地位、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

3. 热点问题:地理的“现实关怀”

高考地理常结合社会热点命题,如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将地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

备考建议:

- 关注《人民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等权威媒体;

- 积累热点案例(如光伏扶贫、海绵城市);

- 学会用地理视角分析热点(如分析“南水北调”对区域生态的影响)。

三、高考地理的“高分秘籍”:从“死记硬背”到“活学活用”

1. 自然地理:理解原理,拒绝“背模板”

自然地理是高考地理的难点,但只要掌握核心原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核心原理:

-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 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下渗的相互关系。

- 岩石圈: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地貌形成过程。

记忆技巧:

- 用“口诀”记忆气候类型特征(如“热带雨林全年湿,温带海洋温差小”);

- 用“动态图”模拟地球运动(如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2. 人文地理:联系实际,培养“地理眼光”

人文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备考时需关注现实案例。

高频考点:

-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 工业区位因素:原料、能源、劳动力、技术、环境。

-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热岛效应)。

案例分析:

2023年天津卷第16题,以“某地苹果种植”为背景,要求分析气候条件对苹果品质的影响。解题需结合:

- 苹果生长习性(喜光、耐寒、需昼夜温差大);

- 当地气候特征(如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优点)。

3. 区域地理:构建“空间框架”,避免“张冠李戴”

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的“压舱石”,备考时需建立清晰的区域认知。

备考方法:

- 世界地理:重点记忆七大洲、四大洋、主要国家与地形区。

- 中国地理:掌握“三横五纵”地形骨架、气候带分布、经济区差异。

- 区域对比:如比较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条件。

工具推荐:

- 使用空白地图进行填图训练;

- 制作“区域特征卡”(如气候、地形、资源、产业)。

四、高考地理的“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1. 审题不清:忽略关键词

典型错误:

- 将“自然原因”答成“人为原因”;

- 忽略“简述”“分析”“评价”等动词的要求。

应对策略:

- 用笔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 答题前明确答题方向(如原因类、措施类、影响类)。

2. 表述混乱:逻辑不清晰

典型错误:

- 答案堆砌知识点,缺乏条理;

- 使用口语化表达(如“这个地儿很热”)。

应对策略:

- 采用“总-分-总”结构;

- 使用地理术语(如“季风气候”“地形雨”)。

3. 忽视细节:丢掉“送分题”

典型错误:

- 地图定位错误(如将“塔里木盆地”答成“四川盆地”);

- 计算错误(如时区换算、比例尺计算)。

应对策略:

- 考前复习易错地图;

- 答题后检查计算过程。

五、高考地理的“终极建议”:从“应试”到“终身学习”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备考高考地理不仅是为了一张试卷,更是为了培养一种“用地理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长期建议:

- 多读地理科普书籍(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

- 关注地理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航拍中国》);

- 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气象观测)。

寄语:

高考地理的备考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掌握核心原理、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地理思维,才是通往高分的“捷径”。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地理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2.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4.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5.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6.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7.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8.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9.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0.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