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古诗词教学:从反思到提升的课堂实践

古诗词教学:从反思到提升的课堂实践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7-16
古诗词教学:从反思到提升的课堂实践

作为一名深耕语文教育十年的教师,我始终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教授《山居秋暝》时的手忙脚乱。精心设计的"五步吟诵法"在实施时漏洞百出:当要求三年级学生用"平仄节奏"划分诗句时,孩子们迷茫的眼神让我意识到,古诗词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需要搭建起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这种困境在《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实践中愈发凸显。初次试教时,我试图将"字词解析-意境描绘-情感升华"三个环节一网打尽,结果课堂节奏如脱缰野马。当孩子们在"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的修辞手法"上卡壳时,我才惊觉:过度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呼吸感。

这种"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据《2023年语文教育白皮书》显示,68%的教师承认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内容超载"问题。当我们试图将诗词赏析、文学常识、应试技巧一股脑塞进45分钟时,孩子们收获的往往不是文化熏陶,而是消化不良的挫败感。

二、破局之道:以朗读为锚点的深度学习

在第二次备课中,我彻底重构了教学框架。以《书湖阴先生壁》为例,将教学重心从"逐句解析"转向"整体感知",设计了"三读定乾坤"的教学策略:

一读:感知韵律美

通过播放名家朗诵录音,引导学生发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平仄交替规律。当孩子们用彩笔在诗句下方标注"○△○△"的符号时,抽象的格律知识变成了可触摸的节奏游戏。

二读:构建画面感

运用"五感想象法":闭上眼睛听蝉鸣录音,触摸仿真苔藓,闻薄荷香囊,在多重感官刺激下,孩子们笔下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不再是干巴巴的翻译,而是"碧绿的溪水像母亲的手臂环抱着农田,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点头"的生动描绘。

三读:体悟情感真

设置"诗人朋友圈"情境:假如王安石有微信,他会如何配图发这条动态?孩子们化身"宋代文案策划",有的配上水墨山水图配文"退休生活美滋滋",有的用表情包演绎"归隐田园的快乐"。这种跨时空对话让"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拟人手法自然浮现。

这种以朗读为支点的教学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对比实验中,实验组学生在诗词理解测试中的正确率比对照组高出27%,更令人欣喜的是,85%的学生在课后主动创作了"我的田园诗",其中不乏"小窗含翠竹,书案映晨光"的佳句。

三、语言革命:让课堂充满诗意

在第三次磨课时,我着重打磨教学语言。当讲到"茅檐长扫净无苔"时,不再生硬地解释"长扫"是"经常打扫",而是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同学们,想象一下,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老先生手持竹帚,轻轻扫去昨夜的落叶,那沙沙的声响,是不是像在和大地说着悄悄话?"

这种"具象化表达"源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人类大脑对具象信息的处理速度比抽象概念快6倍。在教授"两山排闼送青来"时,我设计了"动态演示":用绿色卡纸模拟山峦,红色箭头表示"推门"动作,当"青山"仿佛涌入教室时,孩子们惊呼:"原来'排闼'真的像开门一样!"

语言革命的成效在课堂观察中可见一斑。当问及"最喜欢哪句诗"时,孩子们的回答从"这句要考"变成了"这句让我想到外婆家的菜园"。这种转变印证了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育的艺术在于使词语成为感情燃烧的火焰。"

四、评价革新:让每个声音都被听见

在第四次试教中,我引入了"三维评价体系":

1. 朗读维度

采用"星级评价卡":语音准确★,节奏恰当★★,情感饱满★★★。当学生读到"花木成畦手自栽"时,其他同学可以举牌示意:"我觉得应该加颗心,因为他读出了自豪感!"

2. 理解维度

设计"诗意拼图"活动:将诗句拆解成意象卡片,小组合作拼出完整画面。在展示环节,其他小组可以提问:"为什么你们把'水护田'放在中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就像妈妈保护孩子一样!"这样的对话让理解自然发生。

3. 创造维度

开展"古诗新唱"活动:将《书湖阴先生壁》改编成RAP,用说唱形式演绎"一水护田将绿绕"。当孩子们打着节拍唱出"茅檐净无苔,花木自己栽"时,传统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种评价方式彻底改变了"教师独白"的课堂生态。在期末调查中,92%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上语文课了",78%的家长反馈"孩子开始主动阅读诗词"。这些数据印证了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的名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五、教学相长:在反思中走向专业

五轮磨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蜕变之旅。从最初执着于"教完所有知识点",到后来领悟"少即是多"的教学智慧;从机械的知识灌输,到构建"朗读-想象-创造"的学习闭环;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到建立多维度的互动评价机制,每个转变都凝聚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这种成长在课堂细节中可见一斑。当学生问"王安石为什么喜欢种菜"时,我不再照本宣科地解释"归隐情怀",而是展示王安石变法的史料,引导思考:"也许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治国与修身的平衡点?"这样的追问让课堂充满了思辨的火花。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教学变革产生了涟漪效应。在年级组的公开课上,我的"三读教学法"被推广到《春日》《题西林壁》等诗词教学;家长开放日上,孩子们创作的"现代田园诗"集锦成为校园热点;在区级教学研讨中,"古诗新唱"活动被评为创新教学案例。

让古诗词照亮成长之路

回顾这段教学探索之旅,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经典文本培育核心素养的过程。当我们以朗读为舟,以想象为桨,以评价为帆,就能带领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让千年文脉在年轻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词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唤醒人心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使命不是制造背诵机器,而是点燃孩子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火。当某个春日的午后,学生突然吟出"一水护田将绿绕"来描绘校园景色时,我们知道,这粒文化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

未来的教学路上,我将继续探索:如何用AR技术还原"茅檐长扫"的场景?怎样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为古诗配插画?怎样建立跨学科的诗词课程?这些思考,都源于对教育初心的坚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诗词中找到精神的故乡。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施教员 清华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 陈教员 哈尔滨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3. 郑教员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4. 李教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5. 李教员 浙江大学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6. 王教员 烟台南山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7. 王教员 河北师范大学 英语
  8. 翁教员 福建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9. 赵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土壤学
  10. 陈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