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一个开朗外向的人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5-11】
孩子性格的培养要在12岁之前,过了12岁,性格基本上就不会改变,能改变的只是人的认识。人的认识,一生中都可以改变,但性格不是,12岁之前就定型了。而12岁之前,又基本划分0~3岁,3~6岁,6~12岁三个阶段,实际上由以前两个阶段最为重要。
3岁之前,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最好是父母能够亲自带孩子,至少在一岁半之前这样,否则你会发现,小时候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和父母有很大的疏离感,如果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他们说的话很听,你说的话很难听进去。
我记得一个心理学老师让我们回忆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或者最喜欢的一首歌,有一个学生就说,她最喜欢的就是黑猫警长的动画片,里面黑猫警长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她的脑子里,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打抱不平、见义勇为还举了好多相关的事例。
她当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警察,虽然她现在从事的不是这个职业,但是骨子里打抱不平的个性还依然存在。可见童年的记忆对她个性影响之大。
其实,个性的培养一定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孩子一出生,他对自我的认知就是来自周围人和环境对他的反应。他会通过这些方面,比如:“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最后,形成我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系列的私人逻辑都会在童年时候,通过不断的经历事情、成人对他的教育中形成对自我的认知。
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形成和特点有以下5个关键时期:
1.婴儿期:这个阶段的婴儿,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及时给予满足。如果父母能够在婴儿期和孩子建立依赖关系,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其获得心理安全感,对于性格初塑造来说有重要意义。
2.幼儿期: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比如会表现出“我的,你的”“我要,我不要”等行为和心声。“违拗性”与“依赖性”会交替出现,在性格塑造上就要注意合适的引导。
3.学龄前期: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和,主动性加强,但当主动行动遭到失败时可产生失望与内疚的心情。
出生后各年龄段所需要认知学习的内容网络上也有,我就不说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脱离母体后和母亲以及之后和父亲的连接,必须亲密无间,这就是为未来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身教就是从孩子一出身就开始了的,你教了他爱是怎么表达怎么存在和维系的。
然后,伴随孩子成长,在不和孩子较长时间分离的情况下,父母的基因优势和后天综合长处基本能被孩子完全习得。当然,父母的性格缺点也可能被照单全收。一直到这个孩子因为这些缺点受到打击才会知晓应该和父母有所不同。
所以,最好在十二岁之前,在孩子恐惧时应教他勇敢,在他遇到失败情绪低落时给予鼓励安抚帮助寻找方法,在他如野马奔腾时适当收缰绳,在他独占欲开始强烈时教其分享
做父母也是一生学习的功课之一。自律的父母往往严于律己,充满正能量;而不自律的父母往往宽于律己,充满颓废气。很多优秀又很有礼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都是很有时间观念,绝不会在家长会上迟到,他们衣着得体,言行举止也让人舒服;
而很多成绩糟糕的孩子,其父母参加家长会时,却习惯姗姗来迟,甚至来了,也是低头玩手机。
不懂自律,毫无生活秩序感,毫无时间观念的父母,却妄想把孩子调教成高度自律的优秀模样,这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制作一份时间流程表。让孩子根据自己决定,该几点起床、起床后先做什么、吃完早餐后又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做完作业等。
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急于求成,多点耐心,多鼓励孩子克服困恼,做一个自律的人。
父母不好的习惯,会导致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个观念:粗野无礼,不尊重别人,攻击别人是有趣好玩的事情。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分辨能力,他们会默认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当的。如果这个阶段,父母喜欢吵架打架,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婚姻就应该是这样的。很多人成年后,就会有婚姻的很多阴影。
教育孩子要从零起步,千万不要等孩子长大再教育。教育,言传重要,而身教更重要。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