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3-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诗,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还展现了他在仕途失意时的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原文背景

丙辰年中秋,苏轼与友人欢饮达旦,大醉而归。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他提笔挥毫,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不仅是对中秋佳节的赞美,更是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

词文解析

上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开篇即以问天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苏轼端起酒杯,仰望苍穹,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月亮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但它却引出了词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接着想象天宫的景象,不知道在那个遥远的世界里,今天又是哪一年。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浪漫情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渴望乘风飞升,回到天宫,但又担心那里的高楼大厦、玉宇琼楼会让他感到寒冷。这里的“高处不胜寒”不仅是指物理上的寒冷,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但在现实中却屡遭挫折,这种孤独感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最后,词人决定留在人间,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和清风。他翩翩起舞,影子在月光下摇曳生姿,仿佛仙子一般。这一句既表现了词人的豁达和乐观,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流转,从高楼的屋檐下,穿过雕花的窗户,洒在了词人的身上。此时的苏轼已经无法入睡,月光似乎也在陪伴着他,共同感受这份孤独和思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不禁发问:月亮不应该有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变得如此圆满?这里既有对月亮的抱怨,也有对离别的无奈。苏轼与弟弟苏辙长期分离,这种思念之情在他的心中愈发浓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人进一步思考,认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难以避免。这种豁达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从容和智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词人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只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一句不仅寄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也传递了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

苏轼的生平与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嘉祐年间考中进士。苏轼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性格豁达,善于奖掖后进,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散文纵横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开创了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此外,他还擅长书法和绘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作传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不仅是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感悟。在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展现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存美好,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