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数学入门——兴趣是关键 鼓励是手段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4-22】
孩子进入一年级,家长一般都会很着急,很重视,迫切地希望孩子能赢在起点,能为今后多年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那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学习数学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孩子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知识、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兴趣和自信心才是最关键的。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孩子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相反,如果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那就会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率较低,效果较差,成绩下降。
如何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数学很有用,也很有趣。老师可以将生活中孩子关心、熟悉的现象改编成数学题,加深孩子对数学应用的认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对题目进行故事包装,即把一个很普通的题目,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把它包装起来,让孩子觉得有趣,有意思。
如:对于9的分与合,出这样一道题:有9名解放军战士分成两小队执行任务,如果你是队长,你准备怎样分?有多少种分法?这样比单纯说9可以分成1和8,9可以分成2和7等,要有趣得多,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
其次,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孩子做错了题目老师一定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孩子。
有这样一道经典题目经常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出现:小明和小刚住同一栋楼,小明家住三楼,他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3分钟,小刚家住五楼,问小刚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几分钟?这道题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容易错,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5分钟”。
对于这种错误老师不要立刻表达孩子错了,而要引导孩子分析问题:首先,爬楼梯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典型应用题之一,有些奥数书上也叫“植树问题”,这种题的特点很简单,只要老师提示一句话就可以“住在一楼的人是不需要爬楼的”;
其次,这道题的背后又含有“找规律”这个经典数学思想,即3楼3分钟能不能推出4楼4分钟、5楼5分钟,找规律最为重要的是确定初始值,也就是1楼1分钟能不能成立,想到这里就很清楚,显然1楼1分钟是不成立的。
如果每一道题目老师都鼓励孩子多思考,从更深层次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并且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就做到了事半功倍。
第三,多让孩子获得成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出的题目不能太难,应让孩子稍作思考,稍作努力就能解决,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少做做没有思考价值、机械重复的题目,要让孩子对题目有新鲜感。
第四,多让孩子动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把不好操作的转为好操作的,这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老师可和孩子一起做数学游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
例题:有两堆石子,如果从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则两堆的石子数相等,由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关于这两堆石子的什么判断?这道题显然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从两堆石子的个数差、两堆石子的总数等等不同角度去想。
其实数学游戏里很多题目涉及石子,比如还有这样一道题:一共有10粒石子,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石子,规定每人每次可以拿1粒或2粒,但是不能不拿,谁拿走最后1粒石子谁赢,请问先拿石子的小朋友能够获胜吗?如果能,怎么获胜?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这种题目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数学的想象中去。
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更是一个立体化教育的过程,家长应该配合老师,在生活中共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一些数学应用,例如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帮着想想要准备多少碗、筷。去超市时,可以让孩子思考50元钱可以买多少零食等等。
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生动力,兴趣和自信心是孩子在接触新学科的关键。在孩子进入一年级,进入数学的殿堂时,老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以引领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并激励孩子长期坚持地学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