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闹腾?性格内向?孩子精神健康可能出问题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10-02】活泼好动,上蹿下跳,一天到晚安静不下来;
或者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
又或者行为暴力、言语粗俗、攻击性强,尽管家长老师已经费劲“洪荒之力”依然不服管教。
怎么办?这很有可能是儿童的精神心理出现问题了。一般,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儿童的躯体疾病,却常常忽视儿童的精神健康。那么,平日里,我们又该如何保障儿童的精神健康呢?
“视而不见”延误病情
精神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然而人们却常常对儿童的精神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以致病情延误,酿成苦果。
许多孩子,平时很安静,乍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这些孩子从小就喜欢独自玩耍,不爱说话,不与他人交流。
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孤独症的症状,但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反而觉得孩子很“乖”,并且引以为傲,直到孩子上了学,在学校无法与同学相处,并且有明显的学习障碍,家长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送孩子就医。
其实孤独症学名叫做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表情贫乏、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等。近年来,我国孤独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除了遗传等因素以外,父母与孩子年龄差偏大也是孤独症发病的原因。
那么,孩子活泼好动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其实不然,多动症是与孤独症表现相反的一种儿童精神疾病,学名叫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陆林教授表示,多动症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患病率为4.25%-6.3%,也就是说每100个孩子中就有4-6个患有这种疾病。
这些孩子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等。多动症的病因很复杂,包括出生缺陷、遗传、神经心理发育异常、家庭和环境等影响因素。
品行障碍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类儿童精神疾病,品行障碍的发生可能与从小遭遇家庭暴力、受到虐待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经常会被家长和老师误以为是调皮或叛逆,因而对其进行更加严厉的管教,使其病情恶化。
其实这些异常行为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要严重地多,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应及时就医治疗,否则将愈演愈烈,最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经常打架斗殴并不一定就是品行障碍。有的孩子频繁地眨眼、挤眉、吸鼻、噘嘴,性格急躁、任性、易怒,经常口吐脏话,稍有冲突就会骂人,甚至打人,其实他们患的可能是抽动综合症。这些孩子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他们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可能会影响课堂秩序。
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因素,尤其是会引起儿童紧张、焦虑情绪的原因都可能诱发抽动综合症。
除此之外,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进食障碍、酒精滥用、药物成瘾等精神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护花使者”保驾护航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父母和老师就是“护花使者”。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位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父母和老师应该如果保障儿童的精神健康呢?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也是儿童精神健康最直接的影响者。
父母平时应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注重孩子精神疾病的预防,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降低孩子身边可能诱发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异常,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其实要识别儿童精神疾病并不困难,只要发现儿童的异常精神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达到干扰儿童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程度,并且排除了躯体疾病,即可初步判断孩子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一旦发现孩子可能罹患此类疾病,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就医,寻求正规诊治。
老师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老师们应主动学习儿童精神卫生知识,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对儿童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并随时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状况,对疑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并注意识别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协助家长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健康状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