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7-19】
篇1: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枚举法
1. 在研究问题时,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加以研究的方法叫做枚举法(也叫穷举法)。
2. 用枚举法解题时,常常需要把讨论的对象进行恰当的分类,否则就无法枚举,或解答过程变得冗长、繁琐、当讨论的对象很多,甚至是无穷多个时,更是必须如此。
3. 枚举时不能有遗漏。当然分类也就不能有遗漏,也就是说,要使研究的每一个对象都在某一类中。分类时,一般最好不重复,但有时重复没有引起错误,没有使解法变复杂,就不必苛求。
4. 缩小枚举范围的方法叫做筛选法,筛选法遵循的原则是:确定范围,逐个试验,淘汰非解,寻求解答。
例题: 已知甲、乙、丙三个数的乘积是10,试问甲、乙、丙三数分别可能是几?
分析: 在寻找问题的答案时,应该严格遵循不重不漏的枚举原则,由于10的因子有1、2、5、10,因此甲、乙、丙仅可取这四个自然数,先令甲数=1、2、5、10,做到不重不漏,再考虑乙、丙的取法。
解:
因为10的因子有:1、2、5、10,故甲、乙、丙三数的取法可列下表:
甲=1 乙=1 丙=10
乙=2 丙=5
乙=5 丙=2
乙=10 丙=1
甲=2 乙=1 丙=5
乙=5 丙=2
甲=5 乙=1 丙=2
乙=2 丙=1
甲=10 乙=1 丙=1
总共得到问题的九组解答。
甲=1 、1、1、1 、2、2、5、5、10
乙=1 、2、5、10、1、5、1、2、1
丙=10、5、2、1 、5、1、2、1、1
说明
如果没有枚举的思想,只是盲目地猜试,既费时间,又有可能重复或漏掉解答。
篇2: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转化法
转化法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在解数学问题时,也常通过把问题进行适当变更达到难、易或繁、简的转化,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思路叫做转化法。
例
一辆货车从甲地到乙地需8小时,一辆客车从乙地到甲地需6小时,货车开了两小时后,客车出发,问客车出发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解
这题与一般的相遇问题不同,全程多少,没有具体的量,这时可以设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1”,这样就把行程问题转化成了工程问题。
货车一小时走全程的1/8,客车一小时走全程的1/6,货车走了两小时后,还有路程为
1-1/8×2=3/4,
两车合走一小时可走全程的:
1/8+1/6=7/24
所以客车由开始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3/4÷7/24=18/7(小时)
篇3: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逆推法
逆推法是从题目中所表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直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逆推法。
基本解题方法是从最后得数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逆运算方法:原是加的用减,原是减的用加,原是乘的用除,原是除的用乘推出原数。在列式中应注意加括号的地方加上括号。
例:
有一个数,把它扩大4倍以后减去46,再把所得的差除以3,然后减去10,最后得4。求这个数是几?
分析:
除以3后如果不减去10,商应该是4+10=14。如果在减去46后不再除以3,则差应为14×3=42。
可知原数扩大4倍的乘积是42+46=88,由此推出原数是88÷4=22。
解:[(4+10)×3+46]÷4=22
说明:
逆推法还可以根据原题的表述顺序,从正面列出数量关系式,再用逆运算方法得出原数。设这个未知数为 x
(4x-46)÷3-10=4,
x=22
篇4: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奥数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很难,做起来很吃力。其实做奥数是要讲究方法的,下面是做奥数题常用的6种解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直观画图法:解奥数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面、图、表将奥数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2、倒推法:从题目所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直到题目中问题得到解决。
3、枚举法:奥数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非常特殊的题目,用普通的方法很难列式解答,有时根本列不出相应的算式来。我们可以用枚举法,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一列举基本符合要求的数据,然后从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4、正难则反: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你从条件正面出发考虑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改变思考的方向,从结果或问题的反面出发来考虑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巧妙转化:在解奥数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问题能否转化成旧问题解决,化新为旧,透过表面,抓住问题的实质,将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问题去解答。转化的类型有条件转化、问题转化、关系转化、图形转化等。
6、整体把握:有些奥数题,如果从细节上考虑,很繁杂,也没有必要,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宏观上考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局部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篇5:奥数解题策略与技巧
小学奥数,全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起源于20世纪代,最初是为了发掘和培养数学天才而设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数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数学竞赛,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生参与。在小学阶段,奥数不仅是一种竞赛活动,更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兴趣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探讨小学奥数常用的解题方法,并分析这些方法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中的作用。
一、思考角度的多样性
小学奥数题目往往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常见的思考角度包括:
1. 正面思考:直接面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2. 反面思考:从问题的反面或对立面入手,有时能找到更简洁的解决方案。
3. 极值思考:考虑极端情况,有助于快速找到问题的边界条件。
4. 整体思考: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寻找整体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5. 有序思考: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步解决问题。
6. 模糊思考:在问题不明确或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通过直觉和经验找到解题方向。
二、学习工具与策略
在解决奥数问题时,学生常常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和策略来辅助思考,这些工具和策略包括:
1. 线段图:通过画线段来表示数量关系,有助于直观地理解问题。
2. 矩形图:用矩形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决集合问题。
3. 韦恩图:用于表示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有助于理解集合运算。
4. 枝形图:通过绘制树状结构,帮助分析问题的分支和可能性。
5. 对阵图:用于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决逻辑推理问题。
6. 列表法:通过列表格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决数据处理问题。
7. 连线法:通过在图形上连线,帮助找出元素之间的联系,常用于逻辑推理和几何问题。
三、思考技巧的灵活运用
奥数问题常常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考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1. 假设法:假设某些条件成立,然后推导出结果,再与实际条件进行比较。
2. 归纳法: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找出规律,并将其推广到一般情况。
3. 构造法:根据题目要求,构造出符合条件的对象或图形。
4. 配对法:将问题中的元素进行配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5. 对应法:找出不同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解决对应问题。
6. 反证法:通过证明问题的否定不成立来确立原命题的正确性。
7. 还原法:将问题还原到其原始状态,逐步分析,找出解决方法。
8. 化归法:将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或一个易于解决的问题。
9. 代数法:使用代数工具和运算来解决问题,如解方程、作图等。
10. 演算法:通过设计算法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
11. 扩缩法:通过扩大或缩小问题规模来简化计算,找到问题的解。
12. 代元法: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未知数或变量,简化问题的表达。
13. 消去法:通过代数运算消除方程中的未知数,找到解。
14.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可能的选项来找到正确的答案。
15. 染色法:在图论问题中,通过染色来确定图的性质或找出解。
16. 方程法:建立方程组,解方程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17. 附值法:给未知量赋值,通常是一些特殊的值,以简化计算。
四、总结与提升
小学奥数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提升的过程。通过上述方法的实践和应用,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总结起来,奥数解题的关键在于:
1. 假设:学会在问题中建立合理的假设。
2. 转化: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或易于解决的问题。
3. 方法: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4. 规律:找出问题中的规律和模式。
通过小学奥数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