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5-07】
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分享带来的快乐和重要性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通过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来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于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阶段,分享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
孩子分享意识不强的原因
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分享的对象。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一个人“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也常常拒绝孩子分享的物品。这导致孩子形成独占心理,认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此外,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减少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剥夺了他们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进而导致孩子自私的特点。
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一方面,家庭是孩子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与孩子的每一次分享行为都是孩子分享意识和行为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要多带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给他们创造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一起做作业,或者让孩子带同龄朋友到家里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越多,关系越密切,他们就会逐渐懂得分享。
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
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时,家长需要注意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一个孩子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他真正具有分享能力。家长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这种分享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从而学会理解和分享。当孩子应家长的要求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长吃时,他是真心以为家长需要或者喜欢这个东西,并且会因为与亲爱的人一起分享而感到快乐。因此,家长在接受孩子的分享物品时,要表现出快乐的情感,以便强化孩子分享过程带来的快乐体验。相反,如果家长以各种理由谢绝孩子的分享,孩子就会觉得分享是虚假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行为。家长应该真实地接受孩子的分享,同时给予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快乐体验。
一个小故事的启示
故事中的丁丁每次都把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以及爸爸妈妈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吃最大的苹果。这种分享行为给丁丁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大人不会真正地分享,最大的苹果最终仍然会成为自己的。长此以往,丁丁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即分享只是虚晃一枪,最终最大的苹果会回到他的手上。然而,当丁丁的爸爸的上司来家里玩时,丁丁立马去果篮里找来一个大苹果,送给客人吃。虽然这位上司并不喜欢吃苹果,但出于对丁丁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大苹果。然而,丁丁却因为这个意外的情况感到愤怒,认为客人吃了他本来应该独享的最大的苹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并且需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分享观念和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家长教育的反思
当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小气”、不会分享时,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了问题。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家庭是孩子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真实地接受孩子的分享,同时给予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快乐体验。此外,家长还应该多带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给他们创造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培养,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和享受分享的乐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