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20
孩子犯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犯错,他们又怎么会进步呢?然而,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的批评方法如果不当,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导致孩子产生自暴自弃的性格。因此,本文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正确地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要有分寸,首先要明确自己欲“批”孩子的“错误”是否真正存在。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错”发怒,是源于他们自身的认识偏差或无理,而非孩子犯了错。比如,孩子因情绪紧张考试失利,家长对他们多方指责;孩子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家长也会批评孩子。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不公正,降低对家长的信任度,同时也模糊了孩子是非观。
批评孩子不仅仅是看表面现象,而是需要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和结果,有利于评估孩子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为下一步的教育提供定向和定位。同时,这也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内向、爱面子、胆小或特别害怕父母的孩子,尤其需要和气地询问和倾听。当然,在询问时要注意孩子的口气和表情,发现一些“话外音”,帮助家长进行分析。
在批评孩子时,有一些方法是需要注意的。
批评的本意是对事物发表意见,工具自然是嘴和笔。批评时对孩子动手动脚,属于惩罚的范畴,超出了批评的界限。家长应该坚持动口不动手的原则。
现在的家长教养心理过于紧张,往往会过度批评孩子。孩子的天性喜欢合群,但独生子女又没有同伴,能自己下楼找人玩,表明这孩子胆大、活泼,事情本身谈不上“错”。家长只需在带孩子回家时提醒一下即可。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给孩子一些外出玩耍需要注意的事项。
很多孩子虽然犯了错,但其中也有一些闪光点。如果家长能先肯定孩子的一些正面行为,再批评他们的错误,效果会更好。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的某些正当想法或做法,不会破坏他们的情绪,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诲。
孩子所犯的错误一般具有无意性、浅表性和混合性等特点。家长在批评时应该抓住苗头,尽量一次性纠正,这样改正起来会比较容易。如果初始纠正不力,以后再纠正会更加困难。
家长在情绪糟糕时或孩子情绪低落时不要批评孩子,否则批评的用语和声调容易失控。批评过后要进行沟通,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家长要明白,孩子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批评的理由,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帮助孩子换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评的实效。如果家长错误地批评了孩子,应该勇于道歉。
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通过有分寸的批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和放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在成长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