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5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和他人交流时是否打断别人的话,是否懂得尊敬长辈,是否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懂礼貌,孩子又怎么能学会呢?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即使是对孩子也要如此。
家长可以巧妙地运用奖惩制度,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让他参与各种成人的文明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各种礼仪行为。当孩子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得体或展现出良好的举止时,家长应及时给予奖励,例如给予一朵小花。当奖励积攒一定数量时,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小玩具或书籍,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及时制止孩子的不礼貌行为。孩子毕竟还小,有些对与错他们分辨不清楚。当孩子犯了一个错误时,如果家长一笑而过,孩子会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行为。然而,如果家长指出了错误并批评了孩子,孩子下次再犯的时候就会有所考虑。因此,当孩子出现不礼貌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家长的语气要严肃,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用诸如“你会成为一个懂礼貌的孩子”这样的话语激励孩子,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家长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懂礼貌的榜样。当孩子看到家长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尊重长辈、注重他人感受时,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逐渐培养出懂礼貌的品质。
许多没有教养的孩子往往是被家里溺爱的。例如,班级里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尊重他人,后来了解到,原来他对家里人也是这样说话的。在家长的溺爱下,孩子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性格自负,很容易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
即便是行为再恶劣的孩子,肯定也不是生下来就这样的。他们也是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摸索出了父母的底线。如果孩子第一次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不礼貌行为,而家长没有及时引导纠正,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可行的,家长的教育也就越来越不起作用了。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虚伪的行为,例如在邻居朋友面前表现友好热情,背后说长道短;在老师面前假意奉承,转身就说老师坏话;接领导电话时卑微拍马,挂了电话就指桑骂槐……那么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对人待事也不会有真诚。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懂礼貌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家长,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学习懂礼貌的榜样。我们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奖惩制度,及时制止不礼貌行为,以及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懂礼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孩子不礼貌行为的原因,如被溺爱、不良行为未被纠正和家长示范不好等。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