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5
十二三岁的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学,不是一句“叛逆”就能带过的。作业拖到半夜,书包扔在角落,一提学习就关门躲进房间。家长着急,心里翻腾:将来没文凭,怎么找工作?可越催,孩子越躲。这时候,硬碰硬没用,冷处理也不行。真正能帮孩子的,是家长先稳住自己,再一步步走近孩子。
第一,别急着讲道理,先听孩子说什么。
晚饭后关掉电视,泡一杯热茶,坐在孩子旁边,不问“作业写完没”,而是说:“今天学校里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累的事吗?”孩子可能不答,可能哼一声,也可能说“你不懂”。没关系,第二天再试。连续几天,孩子会慢慢松口。有人因为被老师当众批评不敢抬头,有人因为数学题听不懂,怕被同学笑,有人觉得每天六点起床像上刑。
这些事,家长不知道,孩子不说,问题就卡在那儿。别急着给解决方案,先让情绪有出口。
第二,别把“学习”和“未来”绑在一起。
很多家长一开口就是:“你现在不学,以后只能去工地搬砖。”这话听着像激励,实际是恐吓。孩子听得懂,但听不进去。他们不是不想有未来,是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做。与其说“没学历就没出路”,不如说“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哪道题你觉得自己能搞懂”。把宏大的焦虑,拆成微小的行动。一道题懂了,就记下来;
一次作业按时交了,就夸一句“你今天挺有计划”。进步不在分数,而在行为的改变。
第三,和老师合作,但别当“监工”。
家长找老师,不是为了告状,也不是为了要老师“多盯他”。可以问:“老师,他在课堂上最活跃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有没有哪节课他眼睛是亮的?”有的孩子数学差,但科学课上动手做实验特别专注;有的孩子写字慢,但画画构图很有想法。老师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境下能投入。把这些闪光点带回家,别只盯着错题本。
老师一句“他昨天主动问了问题”,比家长念十遍“你要努力”更有力。
第四,允许孩子走不同的路。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走升学这条路。如果孩子对书本提不起劲,但喜欢拆收音机、修自行车、摆弄手机App,或者在短视频里学做菜、剪视频,这些都不是“浪费时间”。职业高中、技校、实训基地,不是“退路”,是另一条能走得通的路。学汽修的孩子,三年后能进4S店拿六千起步;会做烘焙的,自己开小店也能养活自己。
关键不是学什么,而是能不能专注、有没有责任感。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找到一件愿意花时间去做的事,然后支持他坚持下去。
第五,家庭氛围比补习班更重要。
孩子厌学,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懒,是因为累。一天八节课,回家还要写作业,周末赶补习班,连睡觉时间都被切割。家长的焦虑,会变成空气里的压力。晚上十点,全家还在等他写完数学卷子,爸爸皱眉,妈妈叹气,孩子低着头,笔尖都快戳破纸。这样的场景,比任何题都更消耗人。
不如试试:周末全家一起做顿饭,孩子负责切菜,你负责炒;或者一起骑车去郊外,不谈学习,只聊路上看到的鸟、云、树。孩子在放松的时候,才愿意打开心。学习是长跑,不是冲刺。家,得是能让他喘口气的地方。
孩子不是不爱学习,是不爱那种被逼着学的方式。
他不是不想好,是不知道怎么好。
你越急,他越躲;你越稳,他越敢试。
别指望一次谈话就能扭转局面。
也别指望某次考试就能证明一切。
真正的改变,藏在每天多问一句“今天怎么样”,藏在你放下手机陪他拼完一块乐高,藏在你不再说“别人家孩子”,而是说“你昨天自己整理了书包,我看到了”。
教育不是改造,是陪伴。
不是点燃火把,是等他自己点灯。
孩子将来做什么职业,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学会对自己负责,有没有在跌倒后还能爬起来的力气。
这些,不是试卷能测出来的。
是日复一日,你在身边,没走开,才给他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