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9

孩子做加法总出错,不是因为笨,而是没掌握列式的节奏。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把28 + 35写成竖式时,个位对不准,十位进位漏掉,心里着急,忍不住直接告诉答案。但真正帮到孩子的,不是答案,是让他们自己看清每一步怎么走。
加法,说白了就是“把东西放在一起数”。孩子在幼儿园数积木、分糖果,其实已经在做加法了。到了小学,列竖式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数位不乱、进位不丢。关键是把“看不见的规则”变成“看得见的步骤”。
第一步:看清题目,别急着算
孩子一看到数字就动手,是最常见的误区。比如题目是:“小明有28颗糖,妈妈又给了35颗,他一共有多少?”孩子直接写28+35=63,看似对了,但过程是黑箱。如果题目改成:“小明先有28颗,爸爸给15颗,妈妈给20颗,他现在有多少?”这时候,孩子如果还是一口气写28+15+20,容易算错。
正确的做法是:先读题,圈出数字,问一句:“这几个数,是加在一起的吗?”确认无误,再动笔。这不是多此一举,是训练思维的起点。
第二步:谁和谁加?别搞混了
加法的两个数,叫“加数”。一个加数是28,另一个是35,它们没有主次之分,但写竖式时,位置有讲究。竖式不是随便写的,是让“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比如28 + 35,不能写成:
28
+ 35
而是要对齐:
28
+ 35
这时候,8和5在同一个竖列,2和3在同一个竖列。如果孩子写成:
28
+ 35
多了一个空格,就容易错。家长可以拿格子纸,让孩子每写一个数字,就落在一个格子里,数位自然就对齐了。
第三步:从右往左,一步一步来
加法的计算顺序,不是从左到右,而是从右到左——从个位开始。
以28 + 35为例:
- 个位:8 + 5 = 13。写3,进1。这个“进1”不是凭空来的,是10个一变成1个十。
- 十位:2 + 3 = 5,再加上进来的1,等于6。
- 结果是63。
这里的关键是“进位”要写清楚。很多孩子算对了,但卷子上没写进位的小1,老师扣分,家长也看不懂哪里出错。
建议:让孩子用铅笔,在十位上方轻轻点一个点,表示“这里进1了”。做完再擦掉。这个动作,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计算过程有掌控感。
第四步:小数加法,关键在小数点
小数加法,孩子最容易错在“小数点没对齐”。比如7.85 + 2.34,如果写成:
7.85
+ 2.34
-
这是对的。但如果写成:
7.85
+ 2.34
-
中间空了,孩子可能误以为“8加3是十位”,结果算错。
记住一句话:小数点在哪,就在哪对齐。小数点对齐了,后面的每一位自然就对齐了。
计算过程:
- 百分位:5 + 4 = 9 → 写9
- 十分位:8 + 3 = 11 → 写1,进1
- 个位:7 + 2 = 9,加上进的1 = 10 → 写0,进1
- 十位:0 + 0 + 1 = 1 → 写1
结果是10.19。
孩子写到这里,常常会问:“为什么个位写0,前面还有1?”这时候,不要说“因为进位”,而是说:“7个一加2个一,本来是9个一,但十分位多了一个十,所以个位变成0,多出来的一个十,跑到十位去了。”
用生活比喻:你有7块钱,又得2块,本来是9块。但你买饮料时,零钱不够,老板找你一张10块,你得把9块换成10块,找回1块零钱。这时候,你手上是10块,但你记得你本来只有9块,多出来的是别人给的。
第五步:三个数怎么加?别慌
孩子遇到12 + 7 + 15,容易卡住。他们不知道是先加哪两个。
其实,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顺序不重要。但对初学者来说,建议“从左到右,两个两个加”。
先算12 + 7:
12
+ 7
19
再算19 + 15:
19
+ 15
34
每一步都写清楚,不跳步。孩子写得慢,但写得稳。等熟练了,自然能心算。
家长不要催:“你怎么这么慢?”可以问:“你刚才哪一步最难?要不要再写一遍?”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困难,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别用“必须”“一定要”,用“试试看”
很多家长说:“你必须对齐数位!”“你一定要进位!”孩子一听就抵触。换成:“我们试试看,如果这样写,会不会更清楚?”孩子更容易接受。
练习不是做十道题,而是做对一道题。一道题写得清清楚楚,比十道题写得潦草更有价值。
加法不是算术,是思维的脚手架
小学加法,练的不是计算速度,是逻辑顺序、空间对应、注意力分配。孩子能列对一个竖式,说明他能理解“位值”这个抽象概念。这是未来学乘法、除法、小数、分数的基础。
别急着让孩子算快,先让他算准。算准了,速度自然来。
每天花十分钟,和孩子一起写一道加法竖式,不催、不代劳、不批评。看他怎么写,听他说怎么想。你会发现,孩子不是不会,只是没被问对问题。
加法,从来不是一道题的答案,而是一次思维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