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5
孩子数学从班上中下游,到初二明显提升,不是因为突然开窍,也不是因为报了高价辅导班。我们做的,只是把每天的学案错题,多看一遍,多讲一遍,多改一遍。
我丈夫常年在外,家里大小事基本我一个人扛。工作忙,回家累,孩子学习顾不上,是常态。初一下学期期中,孩子数学考了62分,试卷上满是计算错误、概念混淆。老师让家长写意见,我只写了六个字:“学习上升空间很大。”没说“请老师多关照”,也没说“我们一定努力”。因为我知道,这话光说没用。
真正开始改变,是从一个决定开始的:先补数学。
不是因为数学最重要,而是因为孩子自己愿意学。他喜欢解题,哪怕做错,也愿意再试一次。这比任何兴趣班都珍贵。我数学基础尚可,能陪他看题,能听他讲思路,这就够了。
我们没买资料,没报网课,只用了学校发的学案和课本。每天晚饭后,我们花半小时,挑一道他做错的题,重新做一遍。不求快,不求多,只求搞懂。他讲,我听;我讲,他复述。讲不通,就画图,就列式,就拆步骤。
错题本不是抄题,是重做。每周六下午,我们把一周的错题集中重做一遍,打星号的题,必须讲出为什么错,错在哪一步,下次怎么避免。不是“这题我会了”,而是“这题我为什么以前不会”。
坚持,是最难的。有时候我加班到九点,他等我回家一起看题;有时候他想偷懒,我说:“那就明天再做。”但从不放任。不是逼他,是陪他。你坐在他旁边,他就不敢随便应付。你认真,他就认真。
我们没提“必须考到90分”“必须进前十”这种话。成绩是结果,不是目标。目标是:今天这道题,弄明白了;明天那道题,不犯同样的错。
初二上学期,他数学从70多分,慢慢到了85分,再到90分以上。不是奇迹,是重复。每天一道题,一周七道,一学期120多道,全是他自己搞懂的。老师说他“思路清晰了”,其实不是老师教得多好,是他自己把错题翻来覆去嚼了几十遍。
家长能做的,不是替孩子写作业,不是盯着他学够几小时,而是帮他把“学”变成“做”。做题,做错,改错,再做。这个循环,比任何方法都管用。
很多家长说孩子没天赋,学不好数学。可真正的问题,是没人陪他把一道题从错到对走完一遍。不是孩子笨,是没人陪他熬过那几道难啃的题。
我们没用过任何辅导资料,没参加过任何培优班。所有进步,都来自学校发的学案,和每晚半小时的母子对谈。
如果你也觉得孩子数学差,别急着找名师,别急着花钱。先做三件事:
第一,把最近三次考试的错题,全部找出来,不看答案,重做一遍。
第二,挑出其中三道,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一起讲一遍,让他讲给你听。
第三,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把这三道题再做一遍,直到他能不看答案,完整写出过程。
不需要每天学两小时,不需要买十本练习册。只要一道题,反复做,反复讲,反复改,三个月,就能看到变化。
孩子不是靠补习班逆袭的,是靠每天多做一道题,多问一句“为什么”,多坚持一次,才慢慢爬起来的。
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不放弃。
你不需要懂所有题,只需要陪他把一道题搞懂。
你不需要每天监督,只需要在他想放弃的时候,说一句:“再来一次。”